IT发展历史

IT发展历史 已有 4676 次阅读 2009-9-20 21:40 |个人分类:IT与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IT界,历史, 发展 美国《计算机
 

IT发展历史

已有 4676 次阅读 2009-9-20 21:40 |个人分类:IT与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IT界, 历史, 发展



美国《计算机周刊》日前评出了IT界最伟大的10位精英人物,结果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凭借创新

精神勇夺桂冠,而比尔-盖茨仍宝刀未老,屈居 第三。

对于上榜的10位IT精英,名声和财富已不再重要,通过科技来改变整个世界的激情才是他们共同的

特性。有时,他们带来的是技术革新;有时,他们改变的技术的应用方式。以下为“最伟大的IT人

物10强”名单:

1. 史蒂夫-乔布斯 (苹果CEO)

2. 提姆-伯尔尼斯-李 (万维网(Web)发明者)

3. 比尔-盖茨 (微软创始人)

4. 詹姆士-格雷(Java技术之父)

5. 李纳斯-托沃兹 (Linux之父)

6. 理查德-斯托曼 (自由软件之父)

7. 亚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作者)

8. 特德-库特 (关系型数据库之父)

9. 史蒂夫-雪莉 (Xansa创始人)

10.玛莎-雷恩-福克斯 (Lastminute.com创始人)


================醒目的分隔线=================

这个TOP 10貌似是IT界目前健在人物的TOP 10。因为从这个单子看来没有PC之父埃斯特里奇,毕竟

对于IT行业来说,PC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唯一可惜的是他连坐飞机遇上台风这样的小概率的事

件都能碰上,哀悼一下。

================醒目的分隔线=================


IT历史的目录
01-03楼 计算机发展简史。
04-04楼 IT重要发明
05-05楼 全球IT史上8个最重大的IT技术滑铁卢事件
06-06楼 硅谷历史
07-07楼 IT十大名言
08-08楼 IT领域10大技术天才介绍
09-10楼 互联网发展史
11-14楼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
15-15楼 中国互联网史的第一
16-16楼 电子邮件发展历史
17-17楼 BBS发展简史
18-18楼 即时通讯(IM)历史
19-19楼 网络游戏发展史
20-20楼 MUD游戏历史
21-22楼 编程语言历史
23-23楼 电脑病毒历史

人类计算机的发展是一段可歌可泣、血泪与汗水交织的历史。现代计算机的内部一般采用二进制形

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提出二进制的思想的著作是我国三千年前《周易》,其中的八卦图反映了阴

阳二极相生相克,与二进制0、1代码之间相互转化非此即彼正好吻合,因此,周易是二进制思想

最早的提出者。

   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

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从下面这个按时间

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

一、机械计算机的诞生

   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 们

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而在这些思想创意的火花中 ,制造一台能帮助 人

进行计算的机器则是最耀眼、最夺目的一朵。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了实现这一伟大 的

梦想而不懈努力着。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多数试验性的创造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也就昭示 了

拓荒者的共同命运: 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见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后人在享用这些甜美成果的 时

候,往往能够从中品味出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滋味……
1614 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1550 ~1617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 ,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 可以

进行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制作了一个能进行6 位数以内加减法运算,并 能通

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该装置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发明计算尺。
1668 年:英国人Samuel Morl(1625 ~1695 年)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 币。
1671 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 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运算,最终答案长度可达 16位

的计算工具。
1822 年:英国人Charles Babbage(1792 ~1871 年)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 ,其设计理论非 常超

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采用。
1834 年:Babbage 设想制造一台通用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 。

Babbage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并于1840 年将操作位数提高到了40 位,并*本实现

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做出一般的加

法,几分钟内做出乘、除法。
1848 年:英国数学家George Boole 创立二进制代数学,提前近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 的发

展铺平了道路。
1890 年:美国人口普查部门希望能得到一台机器帮助提高普查效率。Herman Hollerith (后 来他

的公司发展成了IBM 公司)借鉴Babbage 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结果 仅用

6 周就得出了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如果用人工方法,大概要花10 年时间)。
1896 年:Herman Hollerith 创办了IBM 公司的前身。

二、电子计算机问世

   在以机械方式运行的计算器诞生百年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开始了真正意义

上的由机械向电子时代的过渡,电子器件逐渐演变成为计算机的主体,而机械部件则渐渐处于 从

属位置。二者地位发生转化的时候,计算机也正式开始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由此导致电子计算 机

正式问世。下面就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事件:
1906 年:美国人Lee De Forest 发明电子管,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础。
1924 年2 月:IBM 公司成立,从此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司诞生。
1935 年:IBM 推出IBM 601 机。这是一台能在一秒钟内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计算机 。这台机 器无

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制造了1500 台。
1937 年:英国剑桥大学的Alan M.Turing(1912 ~1954 年)出版了他的论文 ,并提出了被后 人称

之为“图灵机”的数学模型。
1937 年:Bell 试验室的George Stibitz 展示了用继电器表示二进制的装置。尽管仅仅是个 展示

品,但却是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计算机。
1940 年1 月:Bell 实验室的Samuel Williams 和Stibitz 制造成功了一个能进行复杂运算的 计算

机。该机器大量使用了继电器,并借鉴了一些电话技术,采用了先进的编码技术。
1941 年夏季:Atanasoff 和学生Berry 完成了能解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取名叫“ABC ”

(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电容作存储器 ,用穿孔卡片作辅助存储器 ,那些孔实际上是

“烧”上去的,时钟频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运算用时一秒。
1943 年1 月:Mark I 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整个机器有51 英尺长 、5 吨 重 、

75万个零部件。该机使用了3304 个继电器 ,60 个开关作为机械只读存储器 。程序存储在 纸带

上 ,数据可以来自纸带或卡片阅读器。Mark I 被用来为美国海军计算弹道火力表。
1943 年9 月:Williams 和Stibitz 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 ”,后来命名为“Model Ⅱ Re

-lay Calculator ”的计算机。这是一台可编程计算机,同样使用纸带输入程序和数据。它 运行

更可靠,每个数用7 个继电器表示,可进行浮点运算。
1946 年: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诞生 ,这是第一台真正 意义

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开始研制于1943 年,完成于1946 年,负责人是John W.Mauchly 和

J.Presper Eckert,重30 吨,用了18000 个电子管,功率25 千瓦,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氢弹的

研制。

三、晶体管计算机的发展

   真空管时代的计算机尽管已经步入了现代计算机的范畴,但因其体积大、能耗高、故障多、 价

格贵,从而制约了它的普及和应用。直到晶体管被发明出来,电子计算机才找到了腾飞的起 点。
1947 年:Bell 实验室的William B.Shockley 、 John Bardeen 和Walter H.Brattain 发明 了晶

体管,开辟了电子时代新纪元。
1949 年:剑桥大学的Wilkes 和他的小组制成了一台可以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仍 是纸

带。
1949 年: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电子离散变量自动 计算

机)——第一台使用磁带的计算机。这是一个突破,可以多次在磁带上存储程序。这台机器是 John

von Neumann 提议建造的。
1950 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Yoshiro Nakamats 发明了软磁盘 ,其销售权由IBM公司获 得 。由

此开创了存储时代的新纪元。
1951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完成了高级语言编译器。
1951 年:UNIVAC-1 ——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系统诞生,设计者是J.Presper Eckert 和John Mauchly

。被美国人口普查部门用于人口普查,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商业应用时代。
1953 年:磁芯存储器被开发出来。
1954 年:IBM 的John Backus 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开发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 , 1957

年完成。这是一种适合科学研究使用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1957 年:IBM 开发成功第一台点阵式打印机。

四、集成电路为现代计算机铺平道路

   尽管晶体管的采用大大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降低了价格 、减少了故障 ,但离用户的实际 要

求仍相距甚远,而且各行业对计算机也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生产性能更强、重量更轻、价格更 低

的机器成了当务之急。集成电路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高集成度不仅使计算机的体积得以减 小

,也使速度加快、故障减少。从此,人们开始制造革命性的微处理器。
1958 年9 月12 日:在Robert Noyce(Intel 公司创始人)的领导下,集成电路诞生 ,不久又 发明

了微处理器。但因为在发明微处理器时借鉴了日本公司的技术,所以日本对其专利不承认, 因为

日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过了30 年,日本才承认,这样日本公司可以从中得到一部分利 润。但

到2001 年,这个专利就失效了。
1959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开始开发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语 言 ,完

成于1961 年。
1960 年:ALGOL ——第一个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推出。
1961 年:IBM 的Kennth Iverson 推出APL 编程语言。
1963 年:DEC 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计算机——PDP-8 。
1964 年:IBM 发布PL/1 编程语言。
1964 年:发布IBM 360 首套系列兼容机。
1964 年:DEC 发布PDB-8 小型计算机。
1965 年:摩尔定律发表,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每18 个月增加一倍,价格下降一半。
1965 年:Lofti Zadeh 创立模糊逻辑,用来处理近似值问题。
1965 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 完成BASIC(Beginner ’s All-purpose Symbolic In-

struction Code)语言的开发。特别适合计算机教育和初学者使用,得以广泛推广。
1965 年:Douglas Englebart 提出鼠标器的设想,但没有进一步研究,直到1983年才被苹果 电脑

公司大量采用。
1965 年:第一台超级计算机CD6600 开发成功。
1967 年:Niklaus Wirth 开始开发PASCAL 语言,1971 年完成。
1968 年:Robert Noyce 和他的几个朋友创办了Intel 公司。
1968 年:Seymour Paper 和他的研究小组在MIT 开发了LOGO 语言。
1969 年: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计划开始启动,这是现代

Internet 的雏形。
1969 年4 月7 日:第一个网络协议标准RFC 推出。
1970 年:第一块RAM 芯片由Intel 推出,容量1KB 。
1970 年:Ken Thomson 和Dennis Ritchie 开始开发UNIX 操作系统。
1970 年:Forth 编程语言开发完成。
1970 年:Internet 的雏形ARPANet *本完成,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
1971 年11 月15 日:Marcian E.Hoff 在Intel 公司开发成功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含2300 个晶体

管,字长为4 位,时钟频率为108KHz,每秒执行6 万条指令。
1972 年:1972 年以后的计算机习惯上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后来的超 大规

模集成电路。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功能更强,体积更小。此时人们开始怀疑计算机能否继续缩 小,

特别是发热量问题能否解决。同时,人们开始探讨第五代计算机的开发。
1972 年:C 语言开发完成。其主要设计者是UNIX 系统的开发者之一Dennis Ritche。这是一 个非

常强大的语言,特别受人喜爱。
1972 年:Hewlett-Packard 发明了第一个手持计算器。
1972 年4 月1 日:Intel 推出8008 微处理器。
1972 年:ARPANet 开始走向世界,Internet 革命拉开序幕。
1973 年:街机游戏Pong 发布,得到广泛欢迎。发明者是Nolan Bushnell(Atari 的创立者)。
1974 年:第一个具有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CLIP-4 推出
五、当代计算机技术渐入辉煌

   在此之前,应该说计算机技术还是主要集中于大型机和小型机领域的发展。随着超大规模集 成

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技术障碍逐渐被突破。特别是在Intel 公司

发布了其面向个人用户的微处理器8080 之后,这一浪潮终于汹涌澎湃起来,同时也催生出了 一大

批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如Stephen Jobs(史缔芬•乔布斯)、Bill Gates(比尔•盖茨)等 ,至今 他们

对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时段,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也得 到了

空前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真正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
1974 年4 月1 日:Intel 发布其8 位微处理器芯片8080 。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完成了第一个在MIT(麻省理工学院)的Altair 计算机上 运行

的BASIC 程序。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创办Microsoft 公司(现已成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软件 公司

)。3 年后就收入50 万美元,员工增加到15 人。1992 年达28 亿美元,1 万名雇员。1981 年

Microsoft为IBM 的PC 机开发操作系统,从此奠定了在计算机软件领域的领导地位。
1976 年:Stephen Wozinak 和Stephen Jobs 创办苹果计算机公司,并推出其Apple Ⅰ计算 机。
1978 年6 月8 日:Intel 发布其16 位微处理器8086 。1979 年6 月又推出准16 位的8088 来 满足

市场对低价处理器的需要,并被IBM 的第一代PC 机所采用。该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为 4.77MHz 、

8MHz和10MHz,大约有300 条指令,集成了29000 个晶体管。
1979 年:低密软磁盘诞生。
1979 年:IBM 公司眼看个人计算机市场被苹果等电脑公司占有,决定开发自己的个人计算 机 。为

了尽快推出自己的产品,IBM 将大量工作交给第三方来完成(其中微软公司就承担了操作 系统的开

发工作 ,这同时也为微软后来的崛起奠定了*础),于1981 年8 月12 日推出了IBM- PC 。
1980 年:“只要有1 兆内存就足够DOS 尽情表演了”,微软公司开发DOS 初期时说 。今天来 听这

句话有何感想呢?
1981 年:Xerox 开始致力于图形用户界面、图标、菜单和定位设备(如鼠标)的研制 。结果研 究成

果为苹果所借鉴,而苹果电脑公司后来又指控微软剽窃了他们的设计,开发了Windows 系列 软件


1981 年8 月12 日:MS-DOS 1.0 和PC-DOS 1.0 发布。Microsoft 受IBM 的委托开发DOS 操作 系统

,他们从Tim Paterson 那里购买了一个叫86-DOS 的程序并加以改进。由IBM 销售的版本叫 PC-

DOS,由Microsoft 销售的叫MS-DOS 。Microsoft 与IBM 的合作一直到1991 年的DOS 5.0 为 止。

最初的DOS 1.0非常简陋,每张盘上只有一个根目录,不支持子目录,直到1983 年3 月的 2.0 版

才有所改观。MS-DOS在1995 年以前一直是与IBM-PC 兼容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 推出并 迅速占

领市场之后,其最后一个版本命名为DOS 7.0 。
1982 年:*于TCP/IP 协议的Internet 初具规模。
1982 年2 月:80286 发布,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 、增加了保护模式、可访问16MB 内存、支 持

1GB以上的虚拟内存、每秒执行270 万条指令、集成了13.4 万个晶体管。
1983 年春季:IBM XT 机发布,增加了10MB 硬盘、128KB 内存、一个软驱、单色显示器、一 台打

印机、可以增加一个8087 数字协处理器。当时的价格为5000 美元。
1983 年3 月:MS-DOS 2.0 和PC-DOS 2.0 增加了类似UNIX 分层目录的管理形式。
1984 年: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发布,互联网上有1000 多台主机运行。
1984 年底:Compaq 开始开发IDE 接口,能以更快的速度传输数据,并被许多同行采纳,后来 在此

*础上开发出了性能更好的EIDE 接口。
1985 年:Philips 和SONY 合作推出CD-ROM 驱动器。
1985 年10 月17 日:80386 DX 推出 。时钟频率达到33MHz 、可寻址1GB 内存 、每秒可执行 600

万条指令、集成了275000 个晶体管。
1985 年11 月:Microsoft Windows 发布。该操作系统需要DOS 的支持,类似苹果机的操作界 面

,以致被苹果控告,该诉讼到1997 年8 月才终止。
1985 年12 月:MS-DOS 3.2 和PC-DOS 3.2 发布。这是第一个支持3.5 英寸磁盘的系统,但只 支持

到720KB,3.3 版才支持1.44MB 。
1987 年:Microsoft Windows 2.0 发布。
1988 年:EISA 标准建立。
1989 年:欧洲物理粒子研究所的Tim Berners-Lee 创立World Wide Web 雏形。通过超文本链 接,

新手也可以轻松上网浏览。这大大促进了Internet 的发展。
1989 年3 月:EIDE 标准确立,可以支持超过528MB 的硬盘,能达到33.3MB/s 的传输速度, 并被

许多CD-ROM 所采用。
1989 年4 月10 日:80486 DX 发布。该处理器集成了120 万个晶体管,其后继型号的时钟频 率达

到100MHz 。
1989 年11 月:Sound Blaster Card(声卡)发布。
1990 年5 月22 日:微软发布Windows 3.0,兼容MS-DOS 模式。
1990 年11 月:第一代MPC(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该标准要求处理器至少为80286/12MHz (后

来增加到80386SX/16MHz)及一个光驱,至少150KB/sec 的传输率。
1991 年:ISA 标准发布。
1991 年6 月:MS-DOS 5.0 和PC-DOS 5.0 发布。为了促进OS/2 的发展,Bill Gates 说DOS 5.0 是

DOS 终结者,今后将不再花精力于此。该版本突破了640KB 的*本内存限制。这个版本也 标志着

微软与IBM 在DOS 上合作的终结。
1992 年:Windows NT 发布,可寻址2GB 内存。
1992 年4 月:Windows 3.1 发布。
1993 年:Internet 开始商业化运行。
1993 年:经典游戏Doom 发布。
1993 年3 月22 日:Pentium 发布,该处理器集成了300 多万个晶体管、早期版本的核心频率 为60

~66MHz 、每秒钟执行1 亿条指令。
1993 年5 月:MPC 标准2 发布,要求CD-ROM 传输率达到300KB/s,在320 ×240 的窗口中每 秒播

放15 帧图像。
1994 年3 月7 日:Intel 发布90 ~100MHz Pentium 处理器。
1994 年:Netscape 1.0 浏览器发布。
1994 年:著名的即时战略游戏Command&Conquer(命令与征服)发布。
1995 年3 月27 日:Intel 发布120MHz 的Pentium 处理器。
1995 年6 月1 日:Intel 发布133MHz 的Pentium 处理器。
1995 年8 月23 日:纯32 位的多任务操作系统Windows 95 发布。该操作系统大大不同于以前 的版

本 ,完全脱离MS-DOS,但为照顾用户习惯还保留了DOS 模式。Windows 95 取得了巨大成 功。
1995 年11 月1 日:Pentium Pro 发布,主频可达200MHz 、每秒可执行4.4 亿条指令、集成 了550

万个晶体管。
1995 年12 月:Netscape 发布其JavaScript 。
1996 年1 月:Netscape Navigator 2.0 发布。这是第一个支持JavaScript 的浏览器。
1996 年1 月4 日:Intel 发布150 ~166MHz 的Pentium 处理器,集成了310 ~330 万个晶体 管。
1996 年:Windows 95 OSR2 发布,修正了部分BUG,扩充了部分功能。
1997 年:Heft Auto 、Quake 2 和Blade Runner 等著名游戏软件发布,并带动3D图形加速卡 迅速

崛起。
1997 年1 月8 日:Intel 发布Pentium MMX CPU,处理器的游戏和多媒体功能得到增强。
1997 年4 月:IBM 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1997 年5 月7 日:Intel 发布Pentium Ⅱ,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Cache 。
1997 年6 月2 日:Intel 发布233MHz Pentium MMX 。
1998 年2 月:Intel 发布333MHz Pentium Ⅱ处理器,采用0.25 μm 工艺制造,在速度提升的 同

时减少了发热量。
1998 年6 月25 日:Microsoft 发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图肢解微软,微软回击说这会伤害 美国

的国家利益。
1999 年1 月25 日:Linux Kernel 2.2.0 发布,人们对其寄予厚望。
1999 年2 月22 日:AMD 公司发布K6-3 400MHz 处理器。
1999 年7 月:Pentium Ⅲ发布,最初时钟频率在450MHz 以上,总线速度在100MHz 以上,采 用

0.25μm 工艺制造,支持SSE 多媒体指令集,集成有512KB 以上的二级缓存。
1999 年10 月25 日: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 Ⅲ处理器发布。采用0.18 μm 工艺 制造

的Coppermine 芯片内核尺寸进一步缩小,虽然内部集成了256KB 全速On-Die L2 Cache ,内 建

2800万个晶体管,但其尺寸却只有106 平方毫米。
2000 年3 月:Intel 发布代号为“Coppermine 128 ”的新一代的Celeron 处理器。新款 Celeron

与老Celeron 处理器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采用了与新P Ⅲ处理器相同的Coppermine核心 及同样的

FC-PGA封装方式,同时支持SSE 多媒体扩展指令集。
2000 年4 月27 日:AMD 宣布正式推出Duron 作为其新款廉价处理器的商标,并以此准备在低 端向

Intel 发起更大的冲击,同时,面向高端的ThunderBird 也在其后的一个月间发布。
2000 年7 月:AMD 领先Intel 发布了1GHz 的Athlon 处理器,随后又发布了1.2GMHz Athlon 处理

器。
2000 年7 月:Intel 发布研发代号为Willamette 的Pentium 4 处理器,管脚为423 或478 根,其

芯片内部集成了256KB 二级缓存,外频为400MHz,采用0.18 μm 工艺制造 ,使用SSE2指令 集,

并整合了散热器,其主频从1.4GHz 起步。
2001 年5 月14 日,AMD 发布用于笔记本电脑的Athlon 4 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0.18 微米 工艺

造,前端总线频率为200MHz,有256KB 二级缓存和128KB 一级缓存。
2001 年5 月21 日 ,VIA 发布C3 出处理器 。该处理器采用 0.15 微米工艺制造(处理器 核心

仅为2mm 2 ), 包括192KB 全速缓存(128KB 一级缓存、64KB 二级缓存),并采用Socket 370 接口

。支持133MHz 前端总线频率和3DNow!、MMX 多媒体指令集。
2001 年8 月15 日,VIA 宣布其兼容DDR 和SDRAM 内存的P4 芯片组P4X266 将大量出货。该 芯片

组的内存带宽达到4GB,是i850 的两倍。
2001 年8 月27 日,Intel 发布主频高达2GHz 的P4 处理器。每千片的批发价为562 美元。
IT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发明成果一览表:

文本信息处理(Text String Processing)
Telegraph 1844
Transcontental Telegraph 1861
Typewriter 1885 Linotype Typesetter 1888 Teletype 1920
Telex 1948
Electric Typewriter 1952
Computer Line Printer 1965
Electronic Type Setter
Selectric Typewriter 1967
Daisy Wheel Printer 1972
Dot Matrix Printer 1978
Laser Printer 1984
InkJet Printer 1984
PostScript Page Layout Language 1985

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
Photography 1840
Mathew Brady Photos of Civil War 1861-1865
Facsimile Image Transmission 1871
Electromechanical Image Transmission (Nipkov Disk) 1895
All Electronic Image Transmission 1928
Modern Black & White Television (RCA) 1936
Consumer Color Photographic Film (Kodak) 1936
Color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RCA) 1953
Patent granted for See, Hear, Smell Helmet 1957
Tape Recording of Television Signal (Ampex) 1958
Color Ink Jet Printer 1986 Thermal Transfer Color Printer 1987

声音处理(Sound Processing)
Mechanical Phonograph (Edison) 1870
Telephone (Bell) 1876
Transcontental Phone Service 1914
Commercial AM Radio Broadcast 1915
Commercial FM Broadcast 1928
Stereo FM Broadcast 1949
LP Record 33-1/3 rpm 1952
Home Tape Recorder 1956
Compact Disk (digital recording) 1982
Macintosh II with Digital Sound 1989
Sound Blaster Digital Sound for PC 1989

计算与控制(Computation and Control)
Governor for Steam Engine 1790
Jacquard Loom 1802
Hollerith Punched Cards 1890
COLLSUS Code Breaking Computer
EINIAC Electronic Computer 1945
General Useage of IBM Commercial Systems 1955
Altair Computer/Microsoft Founded 1975
Apple I Computer 1976
IBM Personal Computer 1981
Apple Macintosh 1984
IBM PC AT 286 Computer 1985
Intel 386 Based Systems 1988
Intel 486 Based Systems 1992
Mosaic Web Brouser
Apple Power PC 1993
Intel Pentium Systems 1994
Netscape Web Brouser

高科技行业一直在发生着太多重大的失败。数百万的美元和无数的技术人员的时间生生被消耗了,

浪费在这些糟糕的、设计思路错误而且很难使用的产品上。
 创造这些产品的公司往往因此而消失了。
  怎样区分简单的坏产品和可怕的重大失误呢?有些时候它是一个可怕的、令人无法接受的用户

界面。它也可能是一个成功的迎合的某些特别的应用,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人去用。常常是迫于竞争

和财务上的压力,充斥着无数错误而且几乎无法使用的新产品过早的被投向市场。还有些情况下,

产品本身很成功,但市场还没有可能接受,于是那些投资于它们的公司就在产品于市场上获得成功

之前就过早的灭亡了。
  硅谷和其它新技术的诞生地都因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在吞咽着失败的苦果。这就是由具有强

大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们领导的团队,他们缺少对市场的敏感,尤其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

考虑。所有这些公司都在想着他们要改变世界,而这种想法令他们生产出许多根本没有人需要的产

品。
  互联网泡沫产生出大量的这种典型,例如失误的Pets.Com公司。他们怎么会认为有人愿意支付

20美元去购买10美元一袋的狗食?类似的还有eToys公司、WebVan?公司、Kosmo公司等等。
  但是以上这些失误与业内的最可怕的灾难相比就显得苍白无力多了。以下是我个人列举的一些

8个可以称上灾难的消费类技术产品失误的例子,可做为前车之鉴:

  IBM的PCjr低端电脑产品(IT滑铁卢之一):
   这一切是从IBM称之为“花生”的低端电脑产品开始的。当时IBM依靠它的IBM牌商务电脑获得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而PCjr这时刚刚开始进入市场。大约1984年左右的时候,电脑在大学已随处

可见。PCjr电脑有着可怕呆板的仅仅几个键的键盘,系统也缺乏可扩展性,只是依靠组件可以勉强

加些功能。我的一个大学室友买了它,刚好1000美元的价格(当时的商务电脑售价5000美元),真可

怕。家用电脑的时代终于来临的时候,IBM则再也没有机会重新赢得这块市场。这是在个人电脑消

费产品的第一个大失误,很可能位居首位。

  Go手写电脑产品(IT滑铁卢之二):
   在1992年最热门的事情就是Go,当时被认为是继个人电脑和视窗Windows之后的又一项进步。花

费了数百万美元开发了一个新的被称为“笔尖”的全新的操作系统,运行依靠手写,而不是键盘。

不幸的是这软件有太多的代码错误,计算机硬件配置也缺乏足够的能力把手写的文字转换成字符,

而且售价过于昂贵了。与手写电脑类似的灾难也出现在同时代的Momenta公司身上,该公司在1992

年花费了4千万美元设计制造了毫无用处的便携式电脑。同样可以成为灾难的由AT&T公司制造并销

售的EO产品,一种手写电话,比今天的许多笔记本电脑还要重。值得注意的是微软公司的手写产品

也不怎么好,虽然它一直想在该领域有所作为。

  魔法帽子PDA产品(IT滑铁卢之三):
   实在应该早些提到这种自以为聪明、而且累赘的PDA。似乎是为了迎合政府的口味而设计。代理

公司们策略的将其引入家庭,想赢得人们的赞许。首先是苹果公司以它的第一款产品落难,然后是

AT&T和索尼这样的公司。后者显然有更多的投资资金,终于推出了产品。但是这根本不是什么PDA

,只是*于有声邮件系统的假冒的替代品。而且以包含众多错误以至于无法使用而结束了他的历史

  微软的Bob用户界面产品(IT滑铁卢之四):
   微软称该产品将作为Windowsy用户界面的替代品。但它更大程度上是个错误。Bob被展示了一圈

,赢得些滑稽的赞誉,并得到了“可爱的计算机”的美名。它像一系列卡通的房间,用户可以进入

实用一些常用程序,例如电子邮件、字处理和游戏等等,当然还有个数字化的向导给你指引。用户

们极其讨厌这种风格的用户界面。可能只有比尔。盖兹觉得这个产品好用。

  Iomega公司的Clik! Drive驱动器产品(IT滑铁卢之五):
   1999年,当可刻录光盘CDR开始变得便宜和受欢迎时,Iomega公司发布了它独有的可写入40G数

据的Clik! Drive移动盘。同样作为软盘的换代产品,以及数字相机的存储器,它显然太昂贵了以

至于肯本无法同CDR或是闪存竞争。单一张空白盘就要花费10美元。更糟糕的是,它有着与Iomega

公司受欢迎的Zip驱动器一样的缺点,就是读取时噪声太大。最终,这个产品很快随着Zip驱动器一

样的被淘汰了。

  数字音乐产品Data Play(IT滑铁卢之六):
   四年前,这个想成为CD的取代者的产品,被做为未来的数字音乐盘。它有四分之一CD的大小,

容量是普通CD的2/3。而且它是可写的,而且很容易换内容。技术上说,确实很棒。但是,对市场

来说它又出现的太晚了。同时期,已经有了第一个数字的音乐产品,它们占据着市场。可怕的是,

这个产品的近亲可刻录CD价格只有50美分,而Data Play盘的价格却是6美元。闪存和有着极大存储

优势的微型硬盘的价格下落也同样将Data Play无情的淹没了。不象其他的失败,但它仍旧发生了

。你可以在eBay上花165美元买到它。

  互联网终端产品(IT滑铁卢之七):
   谁需要电脑?为什么不在厨房、儿童室或其它什么地方放一个花费很少的互联网终端?互联网

终端的消失,源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电脑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所以全套的电脑比互联网终端也

多花不了几个钱。其次,人们都习惯于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功能,即使他们从来不用。比起只能上网

的互联网终端,电脑可以玩游戏、记账、编辑电影甚至写小说。即使这些功能也可以在网上得到。

在互联网终端上失败的比较著名的包括3Com的 Audrey产品、Netpliance 公司的I-opener 产品以

及只短暂存在了2个月的索尼eVilla产品。

  微软Web TV产品(IT滑铁卢之八):
    用电视代替显示器来浏览互联网的页面。1996年时,很受技术人员的欢迎。一年以后微软花了

42.5千万买下了这个公司。但是当安装到一百万用户的家中,一些人清醒了并认识到低分辨率的电

视显示的电子邮件和网页非常难看。后来微软把Web TV的名字改成MSN TV, 也没什么用。如果你用

它上网,很难让你像一个真正的电脑人。

1891年

利兰·斯坦福与其妻子一道在靠近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地方开办了面积达8,000英亩的

斯坦福大学

1906年

李·德·福来斯特发明第一个三级真空管,使得第一台电脑的产生成为可能

1924年

硅谷之父特曼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对创建HP、成立斯坦福工业园区起到决定性作用

1938年

仅靠538美元贷款,William Hewlett和David Packard在帕洛·阿尔托的一个车库里创建了HP(惠

普)公司

1944年

Ampex 公司创立并开发了现代磁带式录音机,宾·克罗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磁带进行录音

1946年

SRI (斯坦福研究所)创立并为科技作出贡献,如喷墨打印和光学磁盘记录设备

1951年

斯坦福大学在帕洛·阿尔托建立斯坦福工业园,HP和Varian Associates都是最早入主工业园的公

1952年

IBM在圣何塞(San Jose)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心,并设计了第一个硬盘存储设备。1956年,IBM成立了

通用产品部(后来命名为存储系统部)并继续进行磁盘存储设备和磁带技术的开发

1955年

威廉·肖克莱(William Shockley)建立了肖克莱半导体实验室,生产他新近发明的晶体管

1957年

被称为“八人叛逆帮”,年龄均低于30岁的八个科学家离开肖克莱实验室而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1959年

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尔比(Jack Kilby

)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

1962年

罗斯﹒佩罗(Ross Perot)以1000美元创立了EDS。1996年,在通用汽车掌握其所有权12年以后,

EDS又一次成为独立的公司www.eds.com

1964年

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预测在芯片上所能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每隔18个月翻一翻,这一法则

适用至今

1966年

Coherent在帕洛·阿尔托的一个洗衣房里成立,原因是它需要这里的220伏电力供应.后来公司发展

成为科学、医疗和商业应用方面的领先激光制造商
斯坦福线性加速公司(SLAC)成立,致力于研究亚原子微粒

1967年

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公司此年成立,并成为生产半导体制造业所需制造设备最早期的

公司之一

1968年

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双双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建了Intel,生产存储器

1969 年

Jerry Sanders离开仙童公司创立了超微设备(AMD)公司
梅伊费尔德*金成立,后来在其管理下的公司风险资本超过了10亿美元,这些风险资本主要来自于

Advent Software, BroadVision, Citrix System, Genentech, 3com, 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和Vivus等公司

1970年

吉恩﹒安姆达尔(Gene Amdahl)离开IBM创建Amdahl公司,成功地挑战IBM的大型机业务
(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成立,后来开发成功了激光打印机,鼠标和图形用户界面

(GUI)

1971年

Intel发布了第一台“单芯片电脑”,后来被命名为4004微处理器
Atari公司成立,其创始人诺兰﹒布什纳尔(Nolan Bushnell)开发了第一个成功的电脑游戏—

Pong.
IBM的艾伦﹒舒加特(Alan Shugart)发明了软盘
这一年,来自《电子新闻》的记者唐﹒赫夫勒(Don Hoefler)依据半导体中的主要成分硅命名此

地,硅谷由此得名

1972年

惠普公司设计了第一台手持科学计算器HP-35C

1973年

鲍伯﹒梅特卡夫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施乐公司)发明了以太网这一局域网技术
Itel进入大型主机市场。1979年,国家半导体公司收购了Itel。

1974年

Jimmy Treybig和一群幻想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容错(fault-tolerant)电脑并创建了Tandem电

脑公司。

1975年

Nortel在芒廷维尤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数字专用分组交换机,并在帕洛阿尔托成立了研发机构。

国际管理猎头公司(MRI)在硅谷设立办事处,通过其管理招聘、销售咨询和机算搜索部,为起步阶

段的公司直至跨国公司提供高科技人才解决方案

1976年

史蒂夫﹒伍兹尼克和史蒂夫﹒乔布斯以一辆大众公共汽车和两台HP计算器为财产,在一个车库里创

立了苹果电脑公司

1978年

Credence系统公司创立,其目的是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经过改进创新的低成本、高产量的

测试方法和设备

1979年

3Com公司成立,其创立者Roberb Metcalfe也是以太网——这一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的网络技术的

发明人之一。到1997年,3Com已成为资产达56亿美元的大公司

1980年

自CD/DVD市场形成以来,Leybold技术公司已成为最大的制造商之一。Effective Training

Solution成立,并最早致力于为硅谷的制造商提供*于熟练的员工培训
IBM为其很快将要发布的个人电脑选择了MS-DOS操作系统

1981年

Siemens Pyramid公司创立,并成为一个可升级开放式企业系统和公司战略服务的提供者。IBM发布

了第一台IBM PC,在最初的四个月内卖出了65,000套

1982年

Octel通信公司由Bob Cohn和Peter Olsen创立,并于1988年上市。
Sandra Kurtzig创立Ask电脑公司,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带领公司上市的妇女。太阳微系统公

司由四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创立,生产*于UNIX的工作站

1983年

Akashic Memories公司创立,其业务是为硬盘工业开发制造溅射薄膜磁盘。
Computer Literacy是电脑专业人士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公司通过其零售店和在线网站

www.clbooks.com为其顾客提供电脑和电子书籍,以及一些相关的服务

1984年

苹果公司在超级杯赛期间的电视商业广告向世人宣告了Macintosh电脑的诞生。这一广告赢得了九

项大奖,包括广告时代杂志的十年最佳广告评选奖
斯坦福大学毕业生Leonard Bosack和Sandy Lerner依靠他们在大学校园期间开发的技术,在他们的

家乡创建了Cisco系统公司

1985年

SynOptics (Bay Networks)从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分离出来,其倡导的技术导致了10——T

标准的产生 

1986年

PLX科技公司由Intel、AMD和HP veterans为解决I/O瓶颈而共同组建。它于1993开发了第一代PCI产

品,并于1996年发布了I/O软件开发工具包

1987年

微软公司收购了PowerPoint软件的开发者Forethought of Menlo Park公司。同一年,MacUser授予

PowerPoint“最好的新型桌面演示产品”
作为初创的小公司,Quickturn发明了称为逻辑竞争的新技术,这一技术有希望改变设计师检验

ASICS(特定用途集成电路)、定制的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的方式

1988年

Promis系统公司创立,为半导体和精细电子行业的制造过程提供软件和服务
Objectivity公司创立,制造可升级的对象解决方案并于1990年交付其第一套对象数据库

1989年

Tagent电脑公司第一次赢得了美国个人电脑杂志的“编辑选择奖”,并于此年在伯灵格姆

(Burlingame)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生产*地。
Cygnus是倡导利用Internet来支持和开发GNU C与C++编译器进行商业应用的先行者。

1990年

Premisys通讯公司建立,为配置新通信技术和公众通信载体的接入设备提供灵活的方法
Calico科技公司的初始人为美国网络产品公司开发了稳定的核心软件

1991年

Specialix发布了其RIO(浮动输入输出)智能I/O控制器RIO,保证了公司范围内或是跨大陆网络远程

连接的高效运行,其单个服务器的最大使用人数可达512个

1992年

Pretzel Logic软件公司组建并提供软件变化管理咨询。1997年,该公司上了ABC电视网的“建设美

国”专栏,并入选圣何塞商业周刊的最佳100公司之列
牛顿光导纤维(Newton’s Fiberworks)公司创立。

1993年

ILC科技公司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新技术,能够将舞台用1~2.5 kW高压充氙短弧汞灯用于半导体制造
Coors Technical Ceramics公司位于Milpitas的西海岸工厂投产,为当地的半导体行业提供陶器制

造设施和研磨服务

1994年

Infoseek由Steve Kirsch所创立,提供免费的万维网服务,并成为访问量最大的Internet站点之一
Invox科技公司建立的初衷是为交通、工业产品和消费者市场设计、制造和销售语音录入/回放集成

电路,采用闪速模拟存储技术

1995年

太阳微系统公司引入Java应用,它可以通过Internet来实现跨平台开发
网络电视网公司(WebTV Networks)在Palo Alto创立,给电视带来了新的娱乐体验和信息
Zip2公司为全世界的报刊和媒体公司提供城市指南、地址名录和其它的在线指南

1996年

计算机博物馆历史中心在硅谷建立,并成为世界上计算设备收集最全的地方
Netscape携其Internet浏览器在96年上市,并成为十年中最火暴的IPOs(初次上市)
Hotmail公司创始人最初的商业计划被风险投资家拒绝后,几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如今,它已成

为因特网上最大的免费电子邮件服务提供者

1997年

3Com收购了美国U.S.Robotics公司
Apple公司收购了Next公司。Apple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史蒂夫﹒乔布斯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其共建公

司中的影响力
朗讯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Octel公司
现代电子美国公司(Hyundai Electronics America)将自己一揽子铸造厂的股票出售给母公司股

东,成立了ChipPac公司www.chippac.com
乡村烤肉和咖啡屋公司(Valley Grill and Cafe)开业,它是一家致力于发展硅谷历史和科技、

拥有一流饭店、酒巴和会议场所的公司
Tandem电脑公司(Tandem Computer)被康柏购并

1998年

英特尔和网景宣布投资Linux操作系统公司—Red Hat
苹果自1995年首次迎来赢利财年,5月,苹果发布了iMac机器,立即在美国掀起了热销风潮
AOL出价40亿美元收购 Netscape

1999年

美国半导体及计算机产业在经历3年的不景气之后,在1999年可望复苏。半导体工业的增长率将回

升到9%。硅谷形势有望放晴HP公司实施重组,44岁的商界女强人Carleton Fiorina出任公司总裁

兼CEO,成为HP 60年历史上首位女CEO。
AMD发布K7,首次在性能上全面超越英特尔。

IT历史上被引述最多的10句名人名言,多数变成了反讽。

1、1899 "Everything that can be invented has already been invented.", Charles H.

Duell, director of the U.S. Patent Office 
1899年美国国家专利局主管Charles H. Duell 自信的说:“世界上能发明的东西都已经被发明了

。” 一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却在告诉我们,还有很多东西等待着人类去发明创造,过去许多认为

不可能的事情正在变成事实。

2、1943 "I think there is a world market for maybe five computers.", Thomas Watson,

chairman of IBM.
1943年IBM董事长Thomas Watson 曾经这么说过:“我认为全球大概只需要五台计算机就足够了。

” Thomas Watson 指的是当时整个世界只需要五台巨型机就足以满足所有的计算要求了,他没有

想到人们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会变得这么大。时过境迁,巨型机一统天下的年代早已结束,现在是PC

的时代,对于PC的全球市场容量,我们已经用“亿”来统计了。

3、1949 "Computers in the future may weigh no more than 1.5 tons.", Popular Mechanics,

forecasting the relentless march of science. 
“未来的计算机也许只有1.5吨重”,1949年美国《大众机械学》期刊在预测科学进步时这么指出

。 无情的科技已经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力,计算机早已告别了当初的庞大体态。当今微处理器芯

片已经广泛应用到手机、数码相机等掌上电子设备当中,而更酷的纳米电子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让

芯片变得像一根头发那么细。

4、1957 "I have travelled 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this country and talked with the

best people, and I can assure you that data processing is a fad that won’t last out

the year." The editor in charge of business books for Prentice Hall. 
“我已经走过了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并且和那里最优秀的人进行过交流,我敢说人们对计算机处

理数据的热情不会超过一年。”1957年Prentice Hall主管商业书籍的编辑指出。看看50年后的世

界,即使在还不怎么发达的中国,上上下下都在搞企业资源管理的项目,政府也在推行电子政务;

而在前几年,银行、铁路、*航等部门就已经完成了业务处理电子化、自动化的过程。这一切,都

离不开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

5、1965 Moore’s law published by Gordon Moore in the 35th Anniversary edition of

Electronics magazine. Originally suggesting processor complexity every year the law

was revised in 1975 to suggest a doubling in complexity every two years. 
1965年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为纪念创刊35周年出版的杂志中,曾经断定处理器的集成度会每12个

月翻一倍,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在1975年,这一定律被人们修订为处理器的集成度会每24个月

翻一番。 (注:也有“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之说。)而后,半导体工业近40年发展应

验了这个定律。

6、1968 "But what ... is it good for?" Engineer at the Advanced Computing Systems

Division of IBM commenting on the microchip. 
1968年IBM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事业部的工程师在评论微芯片的时候这么说:“这个……有什么好处

呢?” 我的天,要是在今天,IBM的计算机工程师还提出这样的问题,他早就被解聘了。

7、1977 "There is no reason anyone would want a computer in their home." Ken Olson,

president, chairman and founder of Digital Equipment Corp.. 
“没有理由认为每个人都会在家中使用计算机。”1977年DEC公司的创始人、董事会主席Ken Olson

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么有远见的人物也没有想到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会如此令人膛目,相信再经过一

段时间的发展后,任何人都着不出在家里不使用计算机的理由了。

8、1980 "DOS addresses only 1 Megabyte of RAM because we cannot imagine any

applications needing more." Microsof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S. 
微软一直再构想美好的未来,并总不忘在运动中向他们的竞争者、用户开火,让我们疲于升级他们

的产品、采用他们的新软件,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充满想象力,能够把握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著名IT

公司也曾经做过一些错误的预言。
1980年微软公司在开发DOS的时候曾经这么认为:“DOS只能管理1MB的空间,因为我们无法想象还

有什么应用软件会需要更多的内存。” 而我们知道的,现在的微软公司几乎不发行只占用1MB内存

区的小软件。

9、1981 "640k ought to be enough for anybody.", Bill Gates 
事实上盖茨说的比这还要少,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的他在1981年开发DOS系统的时候说过“640KB应该

对任何人都够用了”,可是过了不久DOS程序员就要忙于写内存管理,将自己的程序从内存中调入

调出,因为640KB确实太小了。

10、1992 "Windows NT addresses 2 Gigabytes of RAM which is more than any application

will ever need". Microsoft on the development of Windows NT
后来发展起来的Windows操作系统突破了640KB的限制,开发Windows应用软件的工程师也不再需要

花额外的精力去管理有限的计算机内存资源,正当大家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这一进步感到欣慰的

时候,微软在1992年又一次发表了这样的论断:“Windows NT 能够管理2GB的物理内存,我们无法

想象还会有什么应用软件需要更大的空间。”


   过去几十年计算机令人震惊的发展史已经告诉我们不必太在意微软曾经说过这些话,任何人都

会犯错误,何况我们生活的现在终究会变成带有局限性的历史。我想说的是:科技携着飓风进入我

们的生活,其进步大的速度是连伟人都无法预见的。

当初有了他才有了如今可爱的“苹果”
● 斯蒂芬•沃兹尼克 Steven Wozniak
  史蒂夫•沃兹尼克是个当之无愧的奇才,他一手设计了苹果苹果I型和Ⅱ型电脑,带动了全球个

人电脑普及应用浪潮,并迫使IBM PC于1981年面世,从此改变了整个计算机业的面貌。1977年,世

界上只有少数人具备硬件、软件、电子设备和电路板布线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只有少数人了解苹

果Ⅱ计算机的制造技术、艺术特点,并欣赏它的设计优点。


现代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GUI)之父
●阿伦•凯 Alan Kay
  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史,一个新概念或一件新产品的出世无疑都直接转化为产业变革的源动力,

而个人电脑(PC)散发出来的能量,让整个产业瞬间飞越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场声势浩大的PC

革命离不开那些伟大科学家的精准指引,阿伦•凯(Alan Kay)就是这么一个关键的领路人。他不但

是PC革命的预言家,更是一个技术天才。他所开发的软件Smalltalk(面向对象程序语言)、

Dynabook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的前身),提出的Windows GUI(图形用户操作界面)概念为PC软件、硬

件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础。

他设计的应用 应当最为普及 鼠标之父
● 道格•恩格尔巴特 Doug Engelbart
  1968年12月9日Engilehbart 博士在IEEE会议上展示的世界上第一个鼠标,一个木质的小盒子

,盒子下面有两个互相垂直的轮子,每个轮子带动一个机械变阻器获得X、Y轴上的位移,在盒子的

上面则有一个按钮开关提供连通信号。这款鼠标的鼻祖与今天的鼠标结构大不相同,甚至还需要外

置电源给他供电才能正常工作。(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于195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博士学位,后来在著名的斯坦福研究所供职。1989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和

女儿克里蒂娜?恩格尔巴特在美国硅谷创建了Bootstrap研究所,并于1998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界最权

威的奖项——图灵奖。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放大人类智力》(Augmenting

the Human Intellect)的文章,提出了要把计算机作为人类智慧的放大器的观点。实际上对他来说

,鼠标器只不过是他所有成果中的一个小发明。但他提出的那些气魄辉宏的计算机理论却远远不及

他发明的鼠标器广为世人所知晓。

虽我们接触不多 但也应该记住他 超级计算机之父
● 西摩•克雷 Seymour Cray
  被誉为“超级计算机之父”的克雷对社会和人类作出的贡献是无法一一列举的。但只要举以下

几个例子就可略见一斑了:生物界和医学界用克雷研制的计算机同癌症、艾滋病和其他严重威胁人

们生命的疾病作斗争;全世界的汽车厂商推出的几乎每种新的汽车型号都是利用克雷制造的计算机

进行设计的;克雷计算机帮助世界各国的气象专家作出精确的天气预报,防止人*生命财产在灾害

性天气中遭受重大损失;美国宇航局给出了一个估计数字:利用克雷计算机模拟航天飞机的发射,

使每次发射在燃料方面就节省2000万美元!

DEC技术灵魂、最成功的小型机VAX开发者
● 戈登•贝尔 Gordon Bell
  一张唱诗班男童般的圆脸,戴一副眼镜,留着留海式的发型,并以衣冠不整而闻名。贝尔的大

脑里总是装满了世上少有的离奇观念,他体内的活力就像电流一样流遍全身,并传染给周围的人们

。在DEC,他两进两出,将自己全部的创造才能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公司,他的灵魂和热情在DEC的计

算机内流动着。但他与所有离开DEC的人一样,充满了喜悦的悲伤。
  如果要为DEC建造一座名人堂,那么戈登•贝尔的像应该紧挨着奥尔森。在某种意义上,他才是

DEC真正的电脑英雄。他是一位计算机天才,是DEC的技术灵魂。《数据信息》杂志称他为计算机业

的弗兰克•赖特,后者是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家。

互联网的爱迪生 Java之父 Sun创始人
● 比尔•乔伊 Bill Joy
  他是计算机业巨头升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创始人之一、公司前进的主要推动

者。有许多人认为他是硅谷最聪明的人,尽管他住在离硅谷750英里俯视科罗拉多州阿斯彭的山坡

上。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但是向编程人员提起他的名字,没有不知道的:这位身材高大、头

发蓬松的软件奇才在计算机业的影响仅接在居第一位的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之后。盖茨非常富有

,而44岁的乔伊十分谦虚,他的出名不是靠主宰市场或者积累数百亿美元,而是凭借20年出自深夜

编程灵感的了不起的发明纪录,凭借没有框框限制的思维和技术上神奇的领悟力。

PC电子表格、PC商用软件之父
●旦•布莱克林 Dan Bricklin
  个人电脑的真正飓风是由AppleⅡ刮起的,而AppleⅡ成功的重要推进器就是VisiCalc电子表格

软件。因为售价3000美元的AppleⅡ对家庭并没有多少吸引力,但配备了电子表格的AppleⅡ,就足

以让人们把VisiCalc作为惟一的理由而购买它。从某种意义上说,AppleⅡ就是一台VisiCalc机器

  VisiCalc的发明人就是丹•布莱克林(Dan Bricklin)。1973年毕业后,布莱克林进入DEC,与他

人合作编制了DEC的第一个字处理软件WPS-8。26岁时,布莱克林进入哈佛商学院寻求新的职业生

涯,他在哈佛的分时计算机系统上用BASIC编写软件,进行财务计算。当时他常遇到的问题是,对

不同的题目必须重新编写程序,于是他便开始思考能否用一种通用的计算模式来解决该问题。布莱

克林用一个周末的时间粗粗地做出了一个演示版本。虽然这个演示版本是用BASIC写成的,速度很

慢,而且行列只能添满一屏,但它已经具备电子表格的许多*本功能,此时已是1978年初。由于

AppleⅡ等个人电脑产品的问世,布莱克林和麻省理工的老朋友富兰克斯顿一起合作,成立了软件

艺术公司(SA),决定为AppleⅡ开发VisiCalc,发行商是丹•弗莱斯特拉的公司叫Personal软件公司

(PS),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微机应用软件公司。

人们尊称他为最杰出的计算机设计师 IBM大型机之父
●吉恩•阿姆达尔 Gene Amdahl
  作为商用大型机最早的"建筑师",阿姆达尔缔造了IBM 360的辉煌,奠定了IBM计算机帝国的*

山,而且也离开IBM,亲手点燃了IBM大型机兼容机的全新市场,与IBM作战。阿姆达尔的每一件作

品都被同时代的人赞誉为一流的杰作。《计算机世界》将他列为“改变世界的25人”之一。

Word你一定用过吧? 你知道是谁的杰作么?
●查尔斯•西蒙尼 Charles Simonyi
  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是“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

发明人,这是微软赖以独霸天下的windows系统的核心。查尔斯•西蒙尼还一手建立了微软的程序员

管理体系,他在微软公司的头衔是首席建筑师(chief architect),是微软最高智囊团的核心。

他是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博士,他关于“匈牙利表示法”的博士论文是每个windows程序员必须首

先学习的课程,word、excel等微软的应用软件都是在他领导下开发成功的。查尔斯•西蒙尼是软件

史上的传奇人物。

技艺超群的黑客!Unix/C语言之父
●丹尼斯•利奇和肯•汤普生 Dennis M. Ritchie、Ken Thompson
  Unix操作系统的诞生,并不是为了把它推向市场,甚至不是为了让更多人使用,而仅仅是作者

为了便于自己使用,而且初衷是为了自己更方便地玩游戏。连Unix这个别扭的名字,也是对早期一

个名为Multics操作系统开玩笑的称呼。在后来的获奖答谢中,作者之一的丹尼斯•里奇坦然说:"

我们的目的是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工作环境,当然也希望大家都能喜欢它"。

  然而, 在这不经意间,奇迹诞生了,再一次验证了IT业的创新往往是兴趣,而不是大把大把

的金钱使然。经过10年的内部使用,于70年代中期开始。Unix第一次公诸于世,就慢慢走向成功,

震动整个计算机业。1969年开始工作时,里奇和汤普生根本没有想过要掀起业界的狂热,在1974年

以前,他们甚至没有发表过任何关于项目的消息。而当Unix露面时,他们还惊奇于会引起如此大的

兴趣。他们并没有积极推销,大学、研究机构可以免费使用,而且还提供源代码。

  两人所在的单位--大名鼎鼎的贝尔公司也没有鼓励开发Unix,但当它成为畅销品时,贝尔才认

识到它是一件珍品,并很高兴拥有Unix的部分商标,针对企业收取4.3亿美元的特许使用权。一位

贝尔高级主管曾说,Unix是继晶体管以后的第二个最重要发明。丹尼斯面对这种税法,只是谦虚地

说:"就其受公众瞩目地程度而言,Unix确实是一项重要的开发"。


1994
庆祝ARPANET/Internet诞生25周年。
社区开始直接连入Internet(美国Mass的Lexington and Cambridge社区)。
美国参议院和美国众议院开始提供信息服务。
购物中心上网。
第一家网上电台RT-FM开始在Las Vegas的Interop会议上播音。
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建议GOSIP放弃"只使用OSI协议标准"的原则,而采纳TCP/IP协议。

(:gck:)
美国Arizona州的Canter & Siegel法律事务所在Internet发出大量"垃圾"email广告以推销其绿卡

业务,网络用户愤怒地予以回应。
NSFNET的通信量达到10^13字节/月。
通过Hut online可直接订购比萨饼。
根据在NSFNET上传输的包和字节数所占的百分数,WWW超过telnet成为Internet上第二种最受欢迎

的服务(最受欢迎的服务是文件传输)。
日本首相提供在线服务(http://www.kantei.go.jp/)。
英国财政大臣提供在线服务(http://www.hm-treasury.gov.uk/)。
新西兰总理提供在线服务(http://www.govt.nz/)。
第一家网上银行First Virtual开始营业。
电台开始在网上提供不间断摇滚乐广播:Univ of NC的WXYC、Univ of KS-Lawrence的WJHK、

Western WA Univ的WJHK。
RARE和EARN合并成立了欧洲科研与教育网联盟(TERENA),它包括了38个国家、CERN及ECMWF。

TERENA的目标是"推动并参与国际高性能的信息与远程通信*础设施的开发,为科研与教育服务"。

(10月)
Bill Woodcock和Jon Postel注意到在很多的网络软件商家的文档例子中使用domain.com这个域名

,于是他们就注册了这个域名。果然,经过分析域访问日志文件,他们发现有很多用户使用例子中

的"domain.com"域名来配置他们的应用软件。
RFC 1605: SONET to Sonnet Translation
RFC 1606: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Usage Of IP Version 9
RFC 1607: A VIEW FROM THE 21ST CENTURY
连入NSFNET的国家和地区:阿尔及利亚(DZ)、亚美尼亚(AM)、百慕大(BM)、布几纳法索(BF)、中国

(CN)、哥伦比亚(CO)、牙买加(JM)、约旦(JO)、黎巴嫩(LB)、立陶宛(LT)、中国澳门(MO)、摩洛哥

(MA)、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NI)、尼日尔(NE)、巴拿马(PA)、菲律宾(PH)、塞内加尔(SN)、斯

里兰卡(LK)、瑞士(SZ)、乌拉圭(UY)、乌兹别克斯坦(UZ)。
按主机数目排名前10的域名:com、edu、uk、gov、de、ca、mil、au、org、net
1995
NSFNET恢复成为学术网络,美国大部分的主干网业务由互联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办理。
NSF建立超高速主干网服务(vBNS),连接超级计算中心:NCAR、NCSA、SDSC、CTC、PSC,新的

NSFNET诞生。
香港警方为了搜捕一个计算机"黑客(hacker)",除了本地的一个Internet供应商外,关闭了所有的

Internet供应商,使10,000人无法使用网络。
5月23日,Sun公司发布JAVA。
使用音频流技术的RealAudio使在网上可以收听到接近于真实的声音。
第一家只在Internet上播出的24小时不停机的商业电台Radio HK开始播音。
3月,若以数据包计,WWW超过ftp成为NSFNET上流量最大的服务,若以字节记则4月WWW超过ftp。
传统拨号服务系统(Compuserve、America Online、Prodigy)开始提供Internet连接服务。
在MN大学的一座桥下的野营篝火烤化了光纤线路,在这一瞬间,成千的Minneapolis-St. Paul(美

国)的人们失去了网络连接。(7月30日)
一些网络行业的公司上市,Netscape为其中的佼佼者,它成为NASDAQ IPO价值第三高的公司。(8月

9日)
域名注册不再免费,从9月14日起每年缴纳$50,在这之前是由NSF资助的。而NSF继续为.edu缴纳费

用,也为.gov暂时代缴。
梵蒂冈上网(http://www.vatican.va/)。
加拿大政府上网(http://canada.gc.ca/)。
第一次官方的Internet窃听成功地帮助秘密机关和药品管制局(DEA)逮捕了三个非法制作和销售复

制移动电话的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的罪犯。
Operation Home Front上网,士兵开始在战场可以通过Internet与家人联系。
由于使用了RSA文件安全加密技术,根据美国武器出口控制法律,Richard White成为第一个经营军

需品的个人。(:wired496:)
RFC 1882: The 12-Days of Technology Before Christmas
连入NSFNET的国家:埃塞俄比亚(ET)、象牙海岸(CI)、库克群岛(CK)、开曼群岛(KY)、安格拉(AI)

、直布罗陀(GI)、梵蒂冈(VA)、*里巴斯(KI)、吉尔吉斯斯坦(KG)、马达加斯加(MG)、毛里求斯

(MU)、密克罗尼西亚(FM)、摩纳哥(MC)、蒙古(MN)、尼泊尔(NP)、尼日利亚(NG)、西萨摩亚(WS)、

圣马力诺(SM)、坦桑尼亚(TZ)、汤加(TO)、乌干达(UG)、瓦努阿图(VU)。
按主机数目排名前10的域名:com、edu、net、gov、mil、org、de、uk、ca、au
年度技术:WWW、搜索引擎。
最新技术:可移植代码(JAVA、javascript)、虚拟环境(VRML)、协同工作工具。
1996
网络电话引起美国电信公司的注意,他们要求国会禁止该项技术(这项技术已经存在了好几年了)。
1月17日,马来西亚总理Mahathir Mohamad、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Yasser Arafat、菲律宾总统

Fidel Rhamos在一个网上交互对话中交谈了10分钟。
引起争议的美国正当通信法案(CDA)获得通过,以禁止在网络上扩散色情材料。几个月后,一个由

三个法官组成的的陪审团认为通过了禁止令,反对该项法案的强制实施。1997年最高法院一致认为

该法案违反宪法。
因为没有缴纳域名注册费,9,272个组织的域名被InterNIC从名字服务器删除。
一些ISP遭遇到服务能力不足而断线的问题,这给他们是否能承担增长迅速的用户数目带来了疑问

。AOL(中断19小时)、Netcom(中断13小时)、AT&T WorldNet(中断28小时 - 仅email服务)。
tv.com的域名以$15,000卖给CNET公司。
由于一个黑客使用黑客杂志(2600)上描述的方法,不断地使用SYN攻击,纽约的公共存取网络公司

(PANIX)不得不关机。
MCI公司为Internet主干网升级,增加了大约13,000个端口,使得主干网有效速率从155Mbps升至

622Mbps。
Internet特设委员会宣布计划增加7个新的顶级域名(gTLD):.firm、.store、.web、.arts、.rec


.info、.nom,IAHC同时计划在世界范围里征求域名注册业务的竞争团体。
USENET上出现了一个恶意的机器人,它删除了超过25,000条信息。
WWW浏览器之间的战争爆发,主要是在Netscape和Microsoft之间展开,这带来了软件开发的新时代

,现在Internet用户急于测试即将发布的软件,使得每个季度都有新版软件发布。
RFC 1925: The Twelve Networking Truths
世界上Internet的使用受到限制的国家:
中国:用户和ISP需要到公安局登记。
德国:切断了与Compuserve上的一些新闻组的联系。
沙特阿拉伯:只能在大学和医院里才能使用Internet。
新加坡:有关政治和宗教内容的信息提供者要进行登记。
新西兰:将计算机磁盘视为"出版物",会受到审查和没收。
来源:人权观察
注册域名的国家:卡塔尔(QA)、中非共和国(CF)、阿曼(OM)、诺福克岛(NF)、图瓦鲁(TV)、法属波

利尼西亚(PF)、叙利亚(SY)、阿鲁巴(AW)、柬埔寨(KH)、法属圭亚那(GF)、Eritrea(ER)、佛德角

(CV)、布隆迪(BI)、贝宁(BJ)、波斯尼亚-黑塞格维纳(BA)、安道尔(AD)、瓜德罗普岛(GP)、

Guernsey(GG)、Isle of Man(IM)、Jersey(JE)、老挝(LA)、马尔代夫(MV)、马绍尔群岛(MH)、毛

里塔尼亚(MR)、北马利亚纳群岛(MP)、卢旺达(RW)、多哥(TG)、也门(YE)、扎伊尔(ZR)。
按主机数目排名前10的域名:com、edu、net、uk、de、jp、us、mil、ca、au
当年被黑客侵入:美国司法部(8月17日)、中央情报局(12月29日)、英国工党(12月6日)。
年度技术:搜索引擎、JAVA、网络电话。
最新技术:虚拟环境(VRML)、协同工作工具、Internet器械(网络计算机)。
1997
第2000份RFC: "Internet Official Protocol Standards"
Liszt维护的邮件抄送表目录登记了71,618个邮件抄送表。
从1998年3月开始,原来由Network Solutions(InterNIC)负责的美国境内的IP地址的管理与登记的

业务转由新成立的美国Internet地址登记处(ARIN)负责。
6月,采用ATM/SONET技术的CA*net II开始运营,向加拿大提供下一代的Internet。
为了抗议DNS的垄断,AlterNIC的老板Eugene Kashpureff侵入了DNS系统,导致所有连到

www.internic.net的用户都被引导到www.alternic.net上。
business.com域名被卖了$150,000。
7月17日清晨,Network Solutions公司的人为错误导致其DNS系统的.com和.net域名部分崩溃,使

得数百万个节点不能访问。
在InterNIC注册的最长的节点名:CHALLENGER.MED.SYNAPSE.UAH.UALBERTA.CA
在whois数据库中存储了101,803个域名服务器。
RFC 2100: The Naming of Hosts
注册域名的国家:福克兰群岛(FK)、东帝汶(TP)、刚果共和国(CG)、圣诞岛(CX)、冈比亚(GM)、几

内亚比绍(GW)、海地(HT)、伊拉克(IQ)、利比亚(LY)、马拉维(MW)、马提尼克岛(MQ)、蒙塞拉特岛

(MS)、缅甸(MM)、法属留尼汪岛(RE)、塞舌尔(SC)、塞拉利昂(SL)、索马里(SO)、苏丹(SD)、塔吉

克斯坦(TJ)、土库曼斯坦(TM)、特克斯群岛与凯科斯群岛(TC)、英属维京群岛(VG)、赫特与麦克唐

纳群岛(HM)、法属南方领地(TF)、英属印度洋领地(IO)、斯马尔巴特和扬马延岛(SJ)、圣皮埃尔和

密克隆岛(PM)、海伦娜(SH)、South Georgia/Sandwich Islands(GS)、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T)、

Ascension Island(AC)、塔吉克斯坦(TJ)、US Minor Outlying Islands(UM)、Mayotte(YT)、瓦利

斯和富图纳群岛(WF)、托克劳群岛(TK)、乍得共和国(TD)、阿富汗(AF)、科科斯群岛(CC)、布韦群

岛(BV)、利比里亚(LR)、东萨摩亚(AS)、纽埃(NU)、赤道新几内亚(GQ)、不丹(BT)、Pitcairn

Island(PN)、伯劳(PW)、DR of Congo(CD)。
按主机数目排名前10的域名:com、edu、net、jp、uk、de、us、au、ca、mil
当年被黑客侵入:印度尼西亚政府(1月19日、2月10日、4月24日、6月30日、11月22日)、NASA(3月

5日)、英国保守党(4月27日)、辣妹合唱团(11月14日)。
年度技术:推送、多址广播。
最新技术:推送、流媒体。[:twc:]
1998
Hobbes’ Internet大事记作为RFC 2235和FYI 32文件发布。
1月30日,美国商业部(DoC)发布绿皮书,概述了DNS系统私有化的计划。6月5日又发布白皮书。
3月20-21日,法国举办全国范围的Internet节日La Fête de l’Internet。
第一季度,据估计总的Web网页数目是275,000,000(Digital公司)和320,000,000(NEC公司)。
商业公司云集土库曼斯坦的NIC,要为自己的公司注册.tm的域名,因为这恰巧是英语中商标一字的

缩写。
3月27日,Internet用户可以为12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的表演打分,这是第一次由观众来决定电视

里的体育比赛结果。
5月4日,Network Solutions注册了第二百万个域名。
随着美国邮政部门允许从Web上购买和下载打印邮票,电子邮票成为现实。
加拿大淘汰其最早的全国光纤网络CA*net 3。
正当通信法案II和禁止在网上收税成为美国法律。(10月21日)
ABCNews.com网站意外地将美国选举的预测结果提前一天公布。(11月2日)
11月印度ISP市场解除管制,导致申请ISP执照的热潮。
美国商业部同Internet地址分配公司(ICANN)达成协议,将DNS管理从美国政府管理逐步转向工业界

。(11月)
12月8日,旧金山停电,那些没有在旧金山以外建立镜像的节点断线。
中国政府控告林海"阴谋颠覆政府",因为他向美国的Internet杂志提供了30,000个email地址。(后

来他被判2年徒刑)
法国的网络用户在12月12日拒绝上网,以抵制法国电信公司的本地电话收费(除了向ISP缴纳费用之

外,还必须缴的费用)。
开放源代码软件风行。
RFC 2321: RITA -- The Reliable Internetwork Troubleshooting Agent
RFC 2322: Management of IP numbers by peg-dhcp
RFC 2323: IETF Identification and Security Guidelines
RFC 2324: Hyper Text Coffee Pot Control Protocol (HTCPCP/1.0)
注册域名的国家:瑙鲁(NR)、科摩罗(KM)
最热门的网站:冬季奥运会(2月)、世界杯(6月-7月)、Starr报告(9月11日)、Glenn的太空探险。
按主机数目排名前10的域名:com、net、edu、mil、jp、us、uk ,de、ca、au
当年被黑客侵入:美国商业部(2月20日)、纽约时报(9月13日)、中国人权研究会(10月26日)、联合

国儿童教育*金会UNICEF(1月7日)
年度技术:电子商务、网络拍卖、网络门户网站
最新技术:电子贸易、XML、入侵检测
1999
1月,沙特阿拉伯公众可以使用Internet。
第一个提供全面服务的网络银行,First Internet Bank of Indiana,2月22日开始营业。
IBM公司成为第一个获准进入Internet2的合作伙伴。
欧洲议会建议禁止ISP缓存Web页面。
在1998年成功举办La Fête de l’Internet的*础上,3月在整个欧洲举办了Internet庆典。
美国法院裁决域名是一种财产,可以进行封存。
为NSF提供vBNS的MCI/Worldcom将美国主干网速率提升到2.5GBps。
4月7日,一个伪造的看起来象Bloomberg财政新闻故事的网站使一家小的技术公司的股票上升了31%


4月21日,ICANN公布了5个竞争共享注册系统的测试床:AOL、CORE、France Telecom/Oléane、

Melbourne IT、Register.com。4月21日又选出了另外29个测试床,5月25日选出8个、7月6日选出

15个、8月11日选出7个。测试床的选择原本计划到6月24日,后来延长至9月10日。(第一批测试床

-Register.com-直到6月7日还没有上线)
在塞尔维亚/科索沃战争的同时,也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网上战争。
Internet2的Abilene连到Atlantic,连接了NORDUnet和SURFnet。
一个英国站点上列出了MI6特工的名单,Web站点成为英国政治中的一个焦点。尽管这个名单被从站

点上强制删除,但是已经太晚了,因为它已经通过网络扩散出去了。(5月15日)
5月17日SETI@Home计划开始实施。第一的目标是把网络上那些经常空闲的计算机充分利用起来。
6月18日在8国首脑高峰会议的同时,全网络的激进分子都把目标对准了世界金融中心,但只有很少

的影响见诸报道。
ISOC批准成立Internet社会工作组(ISTF),Vint Cerf当选为第一任主席。
免费电脑大为流行(只要你签署了一个长期的网络服务合同)。
RFC 2549: IP over Avian Carriers with Quality of Service
RFC 2550: Y10K and Beyond
RFC 2551: The Roman Standards Process -- Revision III
RFC 2555: 30 Years of RFCs
按主机数目排名前10的域名:com、net、edu、jp、uk、mil、us、de、ca、au
当年被黑客侵入:星球大战(1月8日)、.tp(1月)、USIA(1月23日)、E-Bay(3月13日)、美国参议院

(5月27日)、NSI(7月2日)、巴拉圭政府(7月20日)、AntiOnline(6月5日)。
年度技术:电子贸易、网上银行
年度病毒:Melissa(3月)、ExploreZip(6月)
发 展
Internet发展 | 网络发展 | WWW发展 | USENET发展 | 安全

Internet发展:

  日期     主机数     |     日期     主机数    网络数    域数
  -----   ---------    +    -----   ---------  --------  ---------
  12/69        4    |    07/89    130,000      650    3,900
  06/70        9    |    10/89    159,000      837
  10/70        11    |    10/90    313,000    2,063    9,300
  12/70        13    |    01/91    376,000    2,338
  04/71        23    |    07/91    535,000    3,086    16,000
  10/72        31    |    10/91    617,000    3,556    18,000
  01/73        35    |    01/92    727,000    4,526
  06/74        62    |    04/92    890,000    5,291    20,000
  03/77       111    |    07/92    992,000    6,569    16,300
  12/79       188    |    10/92   1,136,000    7,505    18,100
  08/81       213    |    01/93   1,313,000    8,258    21,000
  05/82       235    |    04/93   1,486,000    9,722    22,000
  08/83       562    |    07/93   1,776,000    13,767    26,000
  10/84      1,024    |    10/93   2,056,000    16,533    28,000
  10/85      1,961    |    01/94   2,217,000    20,539    30,000
  02/86      2,308    |    07/94   3,212,000    25,210    46,000
  11/86      5,089    |    10/94   3,864,000    37,022    56,000
  12/87     28,174    |    01/95   4,852,000    39,410    71,000
  07/88     33,000    |    07/95   6,642,000    61,538   120,000
  10/88     56,000    |    01/96   9,472,000    93,671   240,000
  01/89     80,000    |    07/96  12,881,000   134,365   488,000
                          |    01/97  16,146,000          828,000
                          |    07/97  19,540,000         1,301,000
     *** 参见下面的注解 ***
  主机 = 一个具有注册过的IP地址(1个A记录)的计算机系统
  网络 = 注册过的A/B/C类网
  域  = 注册过的域名(在域名服务器上有记录)
  注解:1998年1月开发出了一个更精确的调查机制,下面是一些新的和修改过的数据。有关进一

步的信息请参见"信息来源"一节。
  日期    主机数    |  日期    主机数    |  日期    主机数
  -----  -----------  +  -----  -----------   +  -----  -----------
  01/95   5,846,000  |  01/97   21,819,000  |  01/99  43,230,000
  07/95   8,200,000  |  07/97   26,053,000  |  07/99  56,218,000
  01/96  14,352,000  |  01/98   29,670,000  | 
  07/96  16,729,000  |  07/98   36,739,000  |

世界网络发展:(I)nternet(B)ITNET(U)UCP(F)IDONET(O)SI

        ____国家数____                    ____国家数____
  Date    I  B  U  F  O            Date    I  B  U  F  O
  -----  --- --- --- --- ---            -----  --- --- --- --- ---
  09/91   31  47  79  49              02/94   62  51 125  88  31
  12/91   33  46  78  53              07/94   75  52 129  89  31
  02/92   38  46  92  63              11/94   81  51 133  95  --
  04/92   40  47  90  66  25            02/95   86  48 141  98  --
  08/92   49  46  89  67  26            06/95   96  47 144  99  --
  01/93   50  50 101  72  31            06/96  134  -- 146 108  --
  04/93   56  51 107  79  31            07/97  171  -- 147 108  --
  08/93   59  51 117  84  31

WWW发展:

  日期    网站数   |  日期    网站数   |  日期    网站数 
  -----  ----------  +  -----  ----------  +  -----  ---------- 
  06/93      130  |  04/97  1,002,512  |  10/98  3,358,969
  09/93      204  |  05/97  1,044,163  |  11/98  3,518,158
  10/93      228  |  06/97  1,117,255  |  12/98  3,689,227
  12/93      623  |  07/97  1,203,096  |  01/99  4,062,280
  06/94     2,738  |  08/97  1,269,800  |  02/99  4,301,512
  12/94    10,022  |  09/97  1,364,714  |  03/99  4,389,131
  06/95    23,500  |  10/97  1,466,906  |  04/99  5,040,663
  01/96    100,000  |  11/97  1,553,998  |  05/99  5,414,325
  06/96    252,000  |  12/97  1,681,868  |  06/99  6,177,453
  07/96    299,403  |  01/98  1,834,710  |  07/99  6,598,697
  08/96    342,081  |  02/98  1,920,933  |  08/99  7,078,194
  09/96    397,281  |  03/98  2,084,473  |
  10/96    462,047  |  04/98  2,215,195  |
  11/96    525,906  |  05/98  2,308,502  |
  12/96    603,367  |  06/98  2,410,067  |
  01/97    646,162  |  07/98  2,594,622  |
  02/97    739,688  |  08/98  2,807,588  |
  03/97    883,149  |  09/98  3,156,324  |

  网站数 = Web服务器数(由于可能使用多个域名或端口号,一个主机可能是多个网站。)

USENET发展:

  日期  网站数 ~MB  ~文章数  组数  |  日期  网站数  ~MB  ~文章数  组数
  ----  -----  ---  ------  ------  +  ----  -------  ---  ------  ------
  1979    3            2        3      |  1987   5,200   2    957    259
  1980    15           10               |  1988   7,800   4    1933    381
  1981   150  0.05    20               |  1990  33,000  10   4,500  1,300
  1982   400           35              |  1991  40,000  25  10,000  1,851
  1983   600          120              |  1992  63,000  42  17,556  4,302
  1984   900          225              |  1993  110,000  70  32,325  8,279
  1985  1,300  1.0    375              |  1994  180,000  157  72,755  10,696
  1986  2,200  2.0    946    241      |  1995  330,000  586  131,614

~ 大约: MB - 每天M字节数、文章数 - 每天的文章数
安全事件(CERT):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 ---- ---- ---- ---- ---- ---- ---- ---- ---- ---- ---- ----
  Inc  |   6   132   252   406  773  1334 2340 2412 2573 2134 3734 4398
  Adv  |   1     7    12    23    21    19    15    18    27    28    13    10
  Vul  |                                                 171   345  311  262  163
 
Inc:发生事件、Adv:接受咨询、Vul:造成损失

 

1. 1986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其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

   2.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

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

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P分组网,

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3. 1988年初,中国第一个X.25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当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

安、武汉、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4. 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

邮件应用。

   5.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

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6. 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X.25试验网(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

(DFN)的互连。CRN的成员包括:位于北京的电子部第15研究所和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位于成都

的电子部第30研究所、位于石家庄的电子部第54研究所、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

于南京的东南大学等单位。CRN提供符合X.400(MHS)标准的电子邮件、符合FTAM标准的文件传送、

符合X.500标准的目录服务等功能,并能够通过德国DFN的网关与Internet沟通。

   7. 1989年10月,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国内命名为: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

研示范网络,世界银行命名为: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简称

NCFC)正式立项,11月,该项目正式启动。NCFC是由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高

技术信息*础设施项目,由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金会、国家教委配套投资和支

持。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当时立项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三个单位的合作,搞好NCFC主干网和三个院校网的建设。

   8. 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

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由于当时中国尚

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中国CN顶级域名服务器暂时建在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9. 1991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DECNET协议,以X.25方式连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

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实验室,并开通电子邮件应用。

   10. 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美国国

家科学*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但被告知,由于网上

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碍。

   11. 1992年 12月底,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体系

结构的校园网,主干网首次成功采用FDDI技术,在网络规模、技术水平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处于国

内领先水平。

   12. 1992年底,NCFC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CASNET,连接了中关村地区三十多个研究所

及三里河中科院院部)、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和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全部完成建设。

   13.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

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专线开通后,美国政府以Internet上有许多科技信息

和其它各种资源,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接入为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入美国能源网而不能连接到其

它地方。尽管如此,这条专线仍是中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专线开通后,国家*金委

大力配合并投资30万元,使各个学科的重大课题负责人能够拨号连入高能所的这根专线,几百名科

学家得以在国内使用电子邮件。

   14. 1993年3月12日,***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

金桥工程)。

   15. 1993年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网络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体系

,提出并确定了中国的域名体系。

   16. 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INET'93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

求,且就此问题与国际Internet界人士进行商议。INET'93会议后,钱华林研究员参加了

CCIRN(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Intercontinental Research Networking)会议,其中一项议

程专门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这次会议对中国能够最终真正

连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7. 1993年8月27日,李鹏总理批准使用300万美元总理预备费支持启动金桥前期工程建设。

   18. 1993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主席

   19. 1993年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三个院校网互连。

   20.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

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

   21.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

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

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22.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

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

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23.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

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

的历史。由钱天白、钱华林分别担任中国CN域名的行政联络员和技术联络员。

   24.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BBS站。

   25. 1994年6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部委、各省市明传发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三金工

程&#39;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1994>18号)》,"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自此

,金桥前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26. 1994年6月28日,在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的大力协助下,北京化工大学开通了与Internet相连

接的试运行专线。

   27. 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开通,该网

络采用IP/x.25技术,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

Internet互联,成为运行TCP/I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28. 1994年8月,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正式立项

。该项目的目标是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园间的计算机联网和信息资

源共享,并与国际学术计算机网络互联,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管理系统。

   29. 1994年9月,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协议中规

定电信总局将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2条64K专线(一条在北京,另一条在上海)。中国公用计算机

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30. 1994年11月,由NCFC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亚太网络

工作组(APNG)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

   31.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

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32. 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管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进入Internet,向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及时传递新闻和信息,成为中国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

   33. 1995年3月,中国科学院完成上海、合肥、武汉、南京四个分院的远程连接(使用IP/X.25技

术),开始了将Internet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

   34. 1995年3月,清华大学李星教授第一次当选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PNIC)执行委员会委员。

   35. 1995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其目标是在北京地

区已经入网的30多个研究所的*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

联并和Internet相连。在此*础上,网络不断扩展,逐步连接了中国科学院以外的一批科研院所和

科技单位,成为一个面向科技用户、科技管理部门及与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服务的全国性网络,并

改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

   36. 1995年5月,中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

   37. 1995年7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第一条接连美国的128K国际专线开通;连接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八个城市的CERNET主干网DDN信道同时开通,

当时的速率为64Kbps;并实现与NCFC互联。

   38. 1995年8月,金桥工程初步建成,在24省市开通联网(卫星网),并与国际网络实现互联。

   39. 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

   40. 1995年12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建设完成,该工程由中国自行

设计、建设。
41. 1996年1月13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领导小

组组长。原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办公室改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2.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

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43. 1996年2月1日,国务院第195号令发布了《中华人*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

行规定》。

   44. 1996年2月27日,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正式成立。

   45. 1996年3月,清华大学提交的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文编码的汉字统一传输标准被IETF通过

为RFC1922,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被认可为RFC文件的提交协议。

   46. 1996年4月9日,邮电部发布《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并自发布之日

起实施。

   47. 1996年6月3日,电子工业部作出《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的有关决定》,将"金

桥网"命名为"中国金桥信息网",授权吉通通信有限公司为中国金桥信息网的互联单位,负责互联

网内接入单位和用户的联网管理,并为其提供服务。

   48. 1996年7月,国务院信息办组织有关部门的多名专家对国家四大互联网络和近30家ISP的技

术设施和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对网络管理的规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49. 1996年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连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中国金桥信息

网宣布开始提供Internet服务,主要提供专线集团用户的接入和个人用户的单点上网服务。

   50. 1996年9月22日,全国第一个城域网--上海热线正式开通试运行,标志着作为上海信息港主

体工程的上海公共信息网正式建成。

   51. 1996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金桥一期工程立项。

   52. 1996年11月15日,实华开公司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边开设了实华开网络咖啡屋,这是中国

第一家网络咖啡屋。

   53. 1996年11月, CERNET开通到美国的2M国际线路。同月,在德国总统访华期间开通了中德学

术网络互联线路CERNET-DFN,建立了中国大陆到欧洲的第一个Internet连接。

   54. 1996年12月,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开始全面启动,广东视聆通、四川天府热线、

上海热线作为首批站点正式开通。

   55. 1997年1月1日,人*日报主办的人*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

点新闻宣传网站。

   56.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西安、沈

阳、哈尔滨8个城市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营ISP、ICP。

   57. 1997年4月18日至21日,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市召开。会议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的

定义、组成要素、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

200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础设施建设,并提出建立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和

互联网交换中心。

   58. 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

网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对《中华人*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修

正。

   59. 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

办法》,授权中国科学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

网网络中心与CNNIC签约并管理二级域名.edu.cn。

   60. 1997年5月31日,北京化工大学切断卫星专线,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61. 1997年6月3日,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

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同

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

   62. 1997年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其它三个互联网络即中国科

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互连互通。

   63.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CN下注册的域名

4066个,WWW站点约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25.408M。

   64. 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了由国务院批准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

办法》。

   65. 1998年3月6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华人*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

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并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66.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成立信息产业部,主管全国电子信息

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

   67. 1998年5月,经国家批准,同意建设中国长城互联网。

   68. 1998年6月,CERNET正式参加下一代IP协议(IPv6)试验网6BONE。

   69. 199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通过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验

收,开始试运行。

   70. 1998年7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二期工程将使八

个大区间的主干带宽扩充至155M,并且将八个大区的节点路由器全部换成千兆位路由器。

   71. 1998年8月,公安部正式成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负责组织实施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

,打击网上犯罪,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72. 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四十多家部委(办、局)

信息主管部门在京共同举办"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

主站点www.gov.cn开通试运行。

   73. 199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74.7万台,上网用户数210万,CN下注册的域

名18396个,WWW站点约5300个,国际出口带宽143M256K。

   74. 1999年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卫星主干网全线开通,大大提高了网络的

运行速度。同月,中国科技网(CSTNET)开通了两套卫星系统,全面取代了IP/X.25,并用高速卫星

信道连到了全国40多个城市。

   75. 1999年2月3日,由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承担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商业电子信

息安全认证系统", 通过科技部和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的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有关管理部门的信

息安全产品销售许可,成为国内第一家自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版权的电子商务CA安全认证系统,

并被成功应用于我国纺织品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上。

   76. 1999年2月,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CNISTEC)正式运行。

   77. 1999年4月15日,国内23家有影响的网络媒体首次聚会,共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大计,并原

则通过《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呼吁全社会重视和保护网上信息产权。

   78. 1999年5月,在清华大学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组织CCERT

(CERNET 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79. 1999年7月12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首发上市,这是在美国纳斯达克第一个上市的中国概念

网络公司股。

   80. 1999年8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六个省、市的二百余所高校使用"全国高校招生

系统"在CERNET上进行第一次网络招生获得成功。

   81. 1999年9月6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博览会由外经贸部和信息

产业部主办,是首次由中国政府举办的电子商务应用博览会,也是中国第一次全面推出的电子商务

技术与应用成果大型汇报会。

   82. 1999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建立了由网上企业银行

、网上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证券及网上商城为核心的网络银行服务体系,并经中国人*银行

批准首家开展网上个人银行业务,成为国内首先实现全国联通"网上银行"的商业银行。

   83. 1999年10月,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当选为互联网名字和编号分配机构(ICANN)地址支持组织

(ASO)的地址委员会成员。

   84. 1999年11月2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陈因副局长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ICANN政府咨询委

员会大会。

   85. 1999年12月23日,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任组长。并将国家

信息化办公室改名为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
86. 2000年1月1日,由国家保密局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开始施行。

   87. 2000年1月17日,信息产业部正式同意由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组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

联网",英文名称为"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Net",(简称"中国经贸网",

CIETnet)。

   88. 2000年1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截止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50万台,上网用户数约890万,CN下注册的

域名48695个,WWW站点约15153个,国际出口带宽351M。

   89. 2000年1月18日,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推出中文域名试验系

统。

   90. 2000年3月30日,北京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开通,使中国主要互联网网间互通带宽由原来

的不足10兆比特每秒提高到100兆比特每秒,提高了跨网间访问速度。

   91. 2000年3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

   92. 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投入运行。同日,中国移动正式推出"全球通WAP(

无线应用协议)"服务。

   93. 2000年5月20日,中文域名协调联合会(CDNC)在北京成立,承担中文域名的*间协调和规范

工作。

   94. 2000年6月21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旨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电子商务

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95. 2000年7月1日,国家计委根据国务院授权指定中国采购与招标网

http://www.chinabidding.gov.cn是发布政府招标公告唯一一家网络媒体。

   96. 2000年7月7日,由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指导,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国家经贸委经济信

息中心共同发起的"企业上网工程"正式启动。

   97. 2000年7月18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钱华林研究员全票当选亚太地区顶级域名

组织(APTLD)理事会主席。

   98. 2000年7月19日,中国联通公用计算机互联网(UNINET)正式开通。

   99. 2000年7月,原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高卢麟博士参加ICANN理事选举,8月1日获得提名,但

由于ICANN数据库一再出现问题,造成中国网*申请投票受阻,最终落选。

   100. 2000年8月21日,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国家主席***

为大会题词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主张制定国际互联网公约,共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充

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101. 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共和国电信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管理电信业

的综合性法规,标志着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同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互联网信息服

务管理办法》。

   102. 2000年9月,清华大学建成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交换中心DRAGONTAP。通过DRAGONTAP

,CERNET、CSTNET、NSFCNET用10Mbps线路连接位于美国芝加哥的下一代互联网交换中心 STARTAP

,用10Mbps线路连接位于日本东京的亚太地区高速网APAN交换中心,从而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络

Abilene、vBNS、CA*net3等学术性网实现互联。

   103. 2000年9月,CERNET的信息服务中心CERNIC在国内率先提供IPv6地址分配服务。

   104. 2000年10月11日,中国***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就信息化建设作出重大

决策,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

出:"大力推进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05. 2000年11月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

《中文域名争议解决办法(试行)》,并委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立中文域名争议解决机

构。

   106. 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

暂行规定》。

   107. 2000年11月6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108. 2000年11月7日,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对境内中文域名

注册服务和管理加以规范,并明确授权CNNIC为中文域名注册管理机构。

   109. 2000年11月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文域名注册系统全面升级,推出".CN"

、".中国"、".公司"、".网络"为后缀的中文域名服务。

   110. 2000年11月10日,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打造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价值链。

   111. 2000年12月7日,由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广电总局、全国学联、国家信息化推进办公室

、光明日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单位共同发起的"网络文明工程"在京正式启动。"网络文明工

程"的主题是:"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

   112. 2000年12月12日,人*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网、国际在线网、中国日报网、中

青网等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进行登载新闻业务,率先成为获得登载新闻许可的重点新闻网站

   113. 2000年1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114. 2001年1月1日,互联网"校校通"工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115. 2001年1月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并

于2001年2月1日开始实施。

   116. 2001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892万台,上网用户数约2250万,CN下注

册的域名122099个,WWW站点约265405个,国际出口带宽2799M。

   117. 2001年2月初,中国电信开通Internet国际漫游业务。

   118. 2001年3月2日,钱华林研究员和清华大学李星教授当选为新一届APNIC执行委员会委员。

   119. 2001年4月3日,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

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自即日起执行。

   120. 2001年4月13日,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部署开展 "网吧"

专项清理整顿工作。

   121. 2001年4月,清华大学李星教授在亚太网络工作组(APNG)新一届执委会主席选举中,当选

为APNG新一任主席。

   122. 2001年5月25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它是在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下,经*政部批准, 由

国内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科研、教育机构等

70多家互联网从业者共同发起成立的。

   123. 2001年5月,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成立,主要负责对

信息安全产品、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服务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进行国家认证。

   124. 2001年6月1日,由海关总署牵头、国家12个有关部委联合开发的口岸执法系统,经过北京

、天津、上海、广州等4个进出口口岸试点运行,被称为中国"电子口岸"的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在中

国各口岸全面运行。

   125. 2001年7月,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金重大联合项目"中国高速互连研究试验网络

NSFCNET"(1999-2000)通过鉴定验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学术研究网络。研究内容包

括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总体设计;密集波分多路复用光纤传输系统;高速计算机互连网络;高

速网络环境下重大应用研究和演示系统。

   126. 2001年7月9日,中国人*银行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127. 2001年7月1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法制讲座,内容是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

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中共中央******主持讲座并作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中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

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既要积极推进信息网络*础设施的发展,又要大力加强管理方面的建设,

推动信息网络化迅速而又健康地向前发展。

   128. 2001年7月29日,信息产业部公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当前国家和地区信息化

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

   129. 2001年7月,《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出台。

   130. 2001年8月2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重新组建,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任

组长。

   131. 2001年8月,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组建"中国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协调中心

",简称CNCERT/CC。

   132. 2001年9月7日,《信息产业"十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是国家确立信息化重大战略后

的第一个行业规划。

   133. 2001年9月7日,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

,该调查是受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委托,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与中国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研究院及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南京研究*地一起开展,这是中国首次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调

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01年4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总数为692490个,网站总数为238249

个,网页总数为159460056页;在线数据库的总数为45598个。

   134. 2001年9月20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骨干网互联结算办法》。

   135. 2001年9月29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服务暂行规定》。

   136. 2001年10月8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

   137. 2001年10月27日,"信息网络传播权"正式列入第九届全国人*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

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修订后的《中华人*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新条款使今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

著作权保护有法可依。

   138. 2001年11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推出通用网址服务。

   139. 2001年11月20日,中国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通过论证,这标志着中国向"电子政府"迈出

了重要一步。

   140. 2001年11月22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

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社会正式推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全国亿万青

少年从此有了自己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141. 2001年11月,中国科协副主席、CNNIC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启恒院士被聘任为ICANN多语

种域名委员会委员。

   142. 2001年1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一次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带宽调查报告

》。截至2001年9月30日,中国国际出口带宽达到5724M。

   143. 2001年12月20日,由信息产业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科技部、文化部主办的"家庭

上网工程"正式启动。

   144. 2001年12月20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发布《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结算业务规程》。

   145. 2001年12月20日,中国十大骨干互联网签署了互联互通协议,这意味着中国网*今后可以

更方便、通畅地进行跨地区访问了。

   146. 2001年12月22日,中国联通在北京宣布,中国联通CDMA移动通信网一期工程如期建成,并

将于2001年12月31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通运营。中国联通CDMA网络的建成,标志着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领域。

   147. 2001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主

持召开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他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坚持面向市场,

防止重复建设,扎扎实实推进中国信息化建设。

   148. 2001年12月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1999-2001)通过

国家验收。该项目是中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构筑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础。该项目建成了*于DWDM/SDH、容量可达40Gbps的高速传

输网络,主干网传输速率达到2.5Gbps,以155Mbps速率连接除西藏拉萨以外的35个省会及中心城市

,近百所高校以100~1000Mbps速率接入。在此*础上,教育部已经批准47所高校设立网络教育学院

(后扩至67所)和19个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在CERNET上开展远程教育和协同科研工作。

   149. 2001年12月31日,上海、广东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正式运行。
150. 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上网用户数约3370万,CN下注册

的域名127319个,WWW站点约277100个,国际出口带宽7597.5M。

   151. 2002年3月14日,信息产业部第9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自

2002年9月30日起施行。

   152. 2002年3月2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的推

出为建立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提供了保证。

   153. 2002年5月17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

   154. 2002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 和ICP开始联合打造宽

带互联网产业链。

   155.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11月18日,中国移动通

信与美国AT&T Wireless公司联合宣布,两公司GPRS国际漫游业务正式开通。

   156. 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该

规定将于200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157. 2002年7月3日,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振兴软件产业

行动纲要》。

   158. 2002年9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

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办法》等文件。

   159.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签发中华人*共和国国务院第363号令,公布《互联网

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于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

   160. 2002年9月30日 《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161. 2002年10月26日-31日,全球互联网地址、域名管理机构国际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公

司(ICANN)在上海举办会议,这是ICANN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和中国互联网协会(ISC)共同承办。

   162. 2002年11月1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263网络集团和新浪共同发起,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

圾邮件协调小组在京成立。此举旨在保护中国互联网用户和电子邮件服务商的正当利益,公平使用

互联网资源,同时规范中国电子邮件服务秩序。

   163. 2002年11月22日,信息产业部公布《关于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系统的公告》。

   164. 2002年11月25日,由信息产业部批准、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暨

展示会",在上海召开。本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互联网如何在应用上创新,为互联网在中

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互联网的应用--呼唤创新"。

   165. 2002年12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作为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不再面向用户受

理域名注册申请,该服务改由域名注册服务机构承担。这是中国自1990年设立CN域名以来,域名注

册服务体系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166. 2003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报告》: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2083万台,上网用户数约5910万,CN下

注册的域名17.9万个,WWW站点约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9380M。


   167.2003年3月17日,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下正式开放二级域名注册,用户可以在顶级域名CN

下直接注册二级域名,这是我国自有域名体系以来一次重大变化。

   168.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并遭殴打致死。该事件首先被地方报纸媒

体曝光后,我国各大网络媒体积极介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互联网发挥了强大的媒体舆论监督作

用,促使有关部门侦破此案。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同时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与地位逐步提高。

   169.2003年4月9日,中国网通集团在北京向社会各届公布中国网通集团与中国电信集团的公众

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施拆分,并隆重推出中国网通集团新的业务品牌“宽带中国CHINA169

”。

   170.2003年5月10日,文化部发布《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171.2003年6月5日,文化部发出《关于全国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单位审批情况

的通告》,批准10家单位筹建全国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单位。

   172.2003年6月26日,我国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家、中科院研究员钱华林当选ICANN理事,

任期三年。这是中国专家第一次进入全球互联网地址与域名资源最高决策机构的管理层。

   173.2003年7月9日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京发布《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

查》报告。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域名数为94.03万个,全国网站数为37.16万个,全国网页

总数为1.57亿个,在线数据库总数为8.29万个。

   174.2003年8月8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编写的第一部《中国互联

网发展报告》在北京正式出版。它是互联网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第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互联网

发展状况的综合性大型文献资料。

   175.2003年8月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协调小组”向社会公布了“垃圾邮件服务器

名单(第一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76.2003年8月11日,一种名为“冲击波”(WORM_MSBlast.A)的电脑蠕虫病毒从境外传入国内

,短短几天内影响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用户。该病毒刷新了病毒历史纪录,成为病毒史上影响最

广泛的病毒之一。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了病毒的传播,新闻媒体对此作了相关报道。

   177.2003年8月,网络游戏玩家李宏晨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法院对网络游戏《红月》的运营商

北京北极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起诉讼。这是中国首例游戏玩家因虚拟装备丢失向游戏公司提起诉

讼请求的案件,此案从法律上引出了网络中虚拟财产的界定问题。

   178.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CNGI是实施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启步工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主持,中国工程院技术总协调,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

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金委员会等八部委联合领

导。

   179.2003年9月27日,亚太互联网研究联盟APIRA(Asia-Pacific Internet Research

Alliance)在北京成立,该组织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发起的,首批成员单位还有

韩国互联网信息中心(KRNIC)、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和台湾网路资讯中心(TWNIC)。

   180.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电子竞技为我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

   181.2003年11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

告》。此次热点调查报告包括网站短信息和宽带两部分内容。这是CNNIC,乃至全国首次发布有关

内容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平均每周使用网站发送短信息10.9条;70.8%的

宽带用户是通过ADSL方式接入的。

   182.2003年12月6日至7日,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透视互联网,迈

向E时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向大会发来贺词,全文如下:“中国互

联网大会在京召开,特致祝贺,并向与会专家学者、国内外嘉宾致以亲切问候!近年来,在各方面

共同努力下,中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信息网

络的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

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实施行业自律公约,为政府决策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做

出了积极贡献。望中国互联网行业同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再接再厉

,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加强互联网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推动中国互联网事业健

康发展。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183.2004年1月12日, “中美俄环球科教网络(GLORIAD)”在京宣布开通。“GLORIAD”是“

Global Ring Network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的缩写,该网络是由中国科学

院、美国国家科学*金会、俄罗斯部委与科学团体联盟共同出资建设的,其目的是支持三国乃至全

球先进的科教应用并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承担建设以及运营服务的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计

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美国依利诺伊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俄罗斯库尔恰托夫研究院。

   184.2004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1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3089万台,上网用户数约7950

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340040个,WWW站点约595550个,国际出口带宽27216Mbps。

   185.2004年2月3日至18日,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2003年度的业绩报告,分别实现了

1.14亿美元、89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的全年度营业收入,以及3100万美元、3900万美元和2600万

美元的全年度净利润,首次迎来了全年度盈利。

   186.2004年3月4日,手机服务供应商掌上灵通在美国纳斯达克首次公开上市,成为首家完成IPO

的中国专业SP(服务提供商)。此后,TOM互联网集团、盛大网络、腾讯公司、空中网、前程无忧

网、金融界、e龙、华友世纪和第九城市等网络公司在海外纷纷上市。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了自

2000年以来的第二轮境外上市热潮。

   187.2004年4月1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

告》。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域名数为1187380个,网页总数为311864590个,在线

数据库数为169867个。

   188.2004年4月14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TWNIC、JPNIC、KRNIC提交的《中日

韩多语种域名注册与管理规范》被国际工程任务组(IETF)通过为RFC3743。这是由中国人参与制

定的第二个RFC文件。RFC3743主要解决多语种域名中的汉字简繁体等效问题。

   189.2004年6月10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办的“违法和不良信

息举报中心”网站(net.china.cn)开通,其宗旨是“举报违法信息,维护公共利益”。这标志着

我国互联网在加强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方面又迈出实质性一步。

  190.2004年7月16日,全国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标志着全国打击淫秽

色情网站专项行动的开始。次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最高人*法院、最

高人*检察院、信息产业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有关工

作的通知》。

  191.2004年7月21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领导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

)项目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

  192.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并决定于2005年4月1日开始实行。此法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立法迈出重要步伐,将对我国的电

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建设有非常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193.2004年9月6日,最高人*法院和最高人*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

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开始施行。

  194.2004年11月5日,信息产业部发布第30号部令,公布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

新办法自2004年12月20日起施行。

  195.2004年11月29日,新浪、搜狐、网易公布中国无线互联网行业“诚信自律同盟”的自律细则

,该同盟的网站(www.ctws.org.cn)同时开通。该同盟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无线信息服务行业的自

律工作的深入开展。

  196.2004年12月23日,我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IPv6地址成功登录到全球域名根服务器,

标志着CN域名服务器接入IPv6网络,支持IPv6网络用户的CN域名解析,这表明我国国家域名系统进

入下一代互联网。

  197.2004年12月25日,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核心网之一CERNET2主干网正

式开通。

  198.2004年12月29日,“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China Uninet)”荣获2004年度“中国

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平台率先实现了在一个统一的承载平台上同时提供语音、数据、

视频、互联网、视讯会议、可视电话、CDMA 1X移动数据等业务的网络。

  第一个上网的人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先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前西德卡 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

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

  钱天白先生为我国互联网创始人。1990年11月28日,他代表CANET在美国的国际互联网中心正

式注册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他也成为顶级域名CN的行政管理者,标志着中国网络在国 际上有了

自己的位置。1998年5月8日,钱天白先生由于心脏病突发,在北京不幸辞世,英年53岁。

  第一个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网络

  1994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网(CNNET)第一次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联接,成为我国第一个

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网 络,标志中国成为世界网络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科学技术网建成于1989

年,为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络。

  第一次网上会诊

  1995年3月初,清华大学92级女生、21岁的*令突患疑症,陷入昏迷状态,生命垂危,3月15日

住进北京协和医院, *令中毒原因始终未能查出。

  *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诚和几个同学一起将报刊上发表的关于*令病

症的报道译成英文,通过 Internet向世界发信,进行全球医学专家远程会诊,这也是我国首次网

上医疗会诊、救助行动。

  信发出仅3小时,就收到回信,世界各地陆续回信1500多封,30%的信认为是“铊”中毒,为

抢救赢得了时间。

  1995年4月28日,经我国“铊”中毒课题研究专家陈震阳教授确诊的确是“铊”中毒。经全力

抢救,*令昏迷6个月后 终于脱离了危险。

  第一个上网的媒体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走上互联网,成为中国第一个上网的媒体。至今,不完全统

计,已有百余家媒体有了电子版。

  第一个网上感人故事

  1995年12月15日至1996年1月1日,瀛海威网上发生了第一个网上感人故事。

  1995年12月15日一位名叫“Rose”的残疾姑娘在生命垂危 之际,通过瀛海威向网友发出真情

的呼唤,她留给大家一封信和一支红色的玫瑰花。1996年元旦,当她轻轻闭上了双眼,许多网员朋

友给了她最真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十几天的生命历程让所有网友感动。早去的生命感受到了诸

多温暖,冰冷的芯片读出了人间真爱。

  第一部网络法规

  199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并于发布

之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网络法规。

  第一次网上授课

  从1996年下半学期开始,上海复旦大学20名学子成为国内首次远程教学试验的受益者,通过网

络授课也是国内首次。

  学生只需一台PC机,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条电话线就够 了,不必到课堂听课。老师将课程内

容有计划放入复旦大学校园网络上,而此次授课内容恰为计算机网络,真正的是用网络学“网络”

  第一家网络咖啡屋

  1996年11月,北京首体西门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开张,成为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网络咖啡屋

结合了电脑Internet全球信息网络系统与咖啡餐饮文化,兼具休闲娱乐功能,使“泡网 吧”成为

一种时尚。

  第一本Internet杂志

  1997年1月,《网上生活》(英文名 《Internet&Intranet》)杂志面世,为我国第一本

Internet 杂志,该杂志为月刊,由原电子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

  第一例IP电话案

  1997年10月,福州市*陈彦申请了一部公用电话,将它设置成IP电话,通过电信163网的合法

帐号开始与其兄弟陈锥共同对外经营长途电话业务。福州马尾电信局向马尾公安分局报案称其“…

…违反了长途通信业务和国际通信业务由邮电部门 统一经营的规定,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邮电企业

的利益,扰乱了电信市场秩序……”1998年1月,福州马尾公安分局先后两次传讯了陈氏兄弟并“

暂扣”其人*币5万元和一台电脑。陈氏兄弟不服,于1998年5月20日起诉马尾公安分局,引发了中

国 “IP电话第一案”,并使IP电话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再次成为媒介的焦点。

  在二审过程中,由于被告马尾公安分局坚持认为陈氏兄弟的行为是“新类型犯罪”,因而在审

理中“新类型”——IP电 话的原理、IP电话与传统电信业务是否属同一范畴等技术问题成为法院

判案的重要参考,众多专家的证词使庭审更像一堂IP 电话的普及课。

  第一个上互联网的电视剧

  1998年初,43集《水浒传》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 并上了因特网,开中国影视界风气

之先,获得网*热烈欢迎。

  第一个全中文网上搜索引擎

  1998年2月15日,34岁的张朝阳推出第一家全中文的、也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网上搜索引擎——

搜狐(Sohoo),1998年 10月5日张朝阳成为美国《时代》周刊50名“数字英雄”之一,时间仅仅7

个月。

  第一次大规模网络商业行动

  1998年6月,“世界杯”期间,中国各大网络公司以此为契机,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网络商业行

动。“四通利方”是最为活跃的中文网站,专门组织了“翻译”班子,利用在世界各地的网络记者

,以最快速度向回发稿。国中网丰富、迅速、独家 的最新报道引得国内媒体纷纷选登,访问网*

一天高达上百万人次。大量国内外大公司成为网络广告赞助商,使网络公司首次品尝了网络带来的

直接利益。

  第一例电脑黑客事件

  1998年6月16日,上海某信息网的工作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网络遭到不速之客的袭击。7月

13日,犯罪嫌疑人杨某被逮捕。这是我国第一例电脑黑客事件。

  经调查,此黑客先后侵入网络中的8台服务器,破译了网 络大部分工作人员和500多个合法用

户的帐号和密码,其中包括两台服务器上超级用户的帐号和密码。

  今年22岁的杨某是国内一著名高校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专业的直升研究生,具有国家计算机软

件高级程序员资格证书, 具有相当高的计算机技术技能。据说,他进行电脑犯罪的历史 可追溯到

1996年。当时,杨某借助某高校校园网攻击了某科技网并获得成功。此后,杨某又利用为一电脑公

司工作的机会, 进入上海某信息网络,其间仅非法使用时间就达2000多小时, 造成这一网络直接

经济损失高达1.6万元人*币。

  据悉,杨某是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罪名被逮捕 的。据有关人士考证,这是修订后的

刑法实施以来,我国第一 起以该罪名侦查批捕的刑事犯罪案件。

  第一个公开道歉的网络病毒制造者

  1998年7月26日,一种名叫CIH的恶性病毒开始袭击美国, 该病毒同时对BIOS和硬盘发起攻击

。8月26日,CIH病毒侵入中 国,造成严重损失。为此,公安部发出紧急通知,各反病毒软 件厂商

纷纷推出新版杀毒软件,一时沸沸扬扬,人心惶惶。

  该病毒作者陈盈豪(一台湾大学生)发表公开道歉:事件发生于5月底,病毒先从宿舍内部迅

速扩大到各大网站,因为网络四通八达,病毒感染力极强,造成始料不及的灾难……

  至今每月26日,对于使用视窗95/98系统的用户开始赶在病毒发作前,对电脑进行彻底排查。

  第一个中文域名注册

  1998年下半年,中西公司首创推出中文注册域名。在因特网上,注册域名通常都需要注册英文

名字,中西公司中文域名 注册的推出使因特网汉化的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中西公司决定在

第一批申请单位中为10家政府机构和10家企业提供免费中文域名。

  第一所网上大学

  1998年11月6日,中国第一所网上大学———湖南大学多 媒体信息教育学院(http://www

.hunu.edu. cn/ycjy/main.html)开学,分布在全省14个地、州、市的 15个远程教学点的

1000余名学生,通过公众多媒体网开始了第 一堂课的学习。这标志着中国多媒体远程教育已正式

启动。

  专家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将有效缓解中国高中毕业生上大学难的矛盾,为继续教育提供

条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异地共享,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一次网络直播天文奇观

  1998年11月17、18日,爆发继1965年以来的本世纪罕见的狮子座流星暴雨。上海最大的中文网

站“上海热线”首次在网上实况直播了流星雨爆发盛况。自17日下午5时以后,寻访流星雨站点的

人数以每小时一万人次递增,至18日凌晨3时,从 “上海热线”主页点击进入流星雨网站突破30万

人次。

  第一个“政府网”站点

  1998年12月16日,北京市政府“首都之窗”工作会议透露 “首都之窗”站点业已开通,成为

我国第一个大规模“政府 网”。人们有问题要反映可以通过网上市长信箱等在网上直接与市长沟

通,群众也多了一条了解政府方针的新渠道——网 络。

  北京计划1999年9月底以前*本实现市国家机关(含市 委、人大、政协)全部走上因特网。

  1998年11月末消息,国家信息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政府上网工程”。有关部门将1999

年定为“政府上网年”, 并计划到2000年,80%的国家部委和多级政府在中国公众多媒 体通讯网

上(163/169网)设定站点。

  第一次中国网络大赛

  1998年12月17日,北京队以总分230分夺得首届中国青少 年网络知识大赛第一名,这也是我国

首次全国网络大赛。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此次大赛是对互联网在中国10多年发 展的一次检阅,更是一次大发动、

大普及。26个省、市、自治 区组队参加此次大赛,30万人次公众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参加 了这次

活动。

  第一次网*罢网

  1999年1月1日,中国网*完成第一次罢网活动。发动此次罢网的是南京大学经济系96级学生黄

振强。罢网理由为:不满市内电话费和其它上网费用太高,使上网成为“贵族运动”, 普通网*

不能忍受每月250—350元的上网费用。

  1月10日、1月17日又发生两次罢网事件。

  4月,中国电信进行网费调整。随后,263网对个人网户实施封顶网费198元。

  第一次网络界“地震”

  1998年6月26日,“瀛海威”总经理张树新辞职,令业内震惊。随后总工程师姜作贤、副总裁

张朴亦离瀛海威而去。 1998年11月26日,“瀛海威”15位高级管理人员再一次集体辞职,引发业

内一次不小的“地震”。

  “瀛海威”公司是中国闻名的一家大型*营ISP公司,其高层领导更替、未来走向成为业界及

新闻界一个热门话题。

  第一张电脑扫黄软件

  我国第一张专业扫黄软件“五行卫士”1999年4月8日正式在京推出。

  这一软件能有效识别来自网络、磁盘、光盘等各种载体并出现在电脑终端上的中英文黄色内容

,通过先进的查黄杀黄技 术及时予以封杀。安装这一软件后的计算机仿佛有了一名“隐形卫士”

,任何通过电脑终端浏览黄色信息的企图都将被无情 地终止。这一软件在技术上把实时监控和加

密结合起来,“属国内首创”。

  第一个信息产业行业自律组织

  1999年4月8日,国内8家知名中文互联网络站点——搜 狐、新浪、Chin?aByte、网易、国中网

、上海热线、瀛海 威、悠游,在京召开“中国ICP联合发展高层会议”成立大会暨首次会议。中国

信息产业第一个行业自律性的组织由此产 生。

  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建立行业新秩序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第一例网上著作权案

  1999年4月2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法院依法公开审理了第一起互联网著作权案。虽然此案只

是一桩*事诉讼行为,且涉及的金额不大,情节亦比较简单,但因为关系到如何认定互联网上电子

文稿的著作权,及著作权人享有哪些权利;关系到在目前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引用解释

现有法律条文做出判决的问题,所以引起了各方的充分关注。

  案情事实为:原告陈卫华以“无方”为笔名撰写了《戏说 MAYA》一文于1998年5月10日刊载于

原告个人网页《3D芝麻 街》上。《电脑商情报》未经原告同意于1998年10月16日将该文转载。法

院判决,被告停止侵权,并在其主办的《电脑商情报》上刊登声明向原告公开致歉。被告向原告支

付稿酬并赔偿经济损失共计924元。案件受理费2017元,由被告负担。

  第一次中美“网上战争”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五枚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中美两国网*

在互联网上展开一场空前 的“网上战争”。

  北约网站、美国海军计算机与通讯华盛顿中心网站、美国 空军王牌“雷鸟”飞行大队网站、

美国驻华大使馆、美国白宫、美国内政部、能源部、农业部等网站及北约部分网站均在不到10天内

被中国网客“黑”掉。

  同时,美国网客也对中国一批有影响的网站发动了反击。

  第一家网络电视台

  1999年6月1日,中国第一家网络电视台——中国虹桥网 (www.bridge.net.cn)晚上8点至

9点正式开通。

  网络被称为继舞台、书报、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纵观全球信息产业格局的变化,最

主要标志是电信网络与媒体的全方位合作,网络电视应运而生。

  当天晚上播出的“一片新天地”青少年节目采用网络多媒体与视频相结合的技术,通过交互形

式提供包括声音、图像与文字等多种媒介信息,通过因特网网*直接与主持人和嘉宾做同步交流。

已经播出的节目将存放于虹桥网的网络服务器里, 可以随时回放收看。

电子邮件翻译自英文的email或e-mail,它表示通过电子通讯系统进行信件的书写、发送和接收。

今天使用的最多的通讯系统是互联网,同时电子邮件也是互联网上作受欢迎的功能之一。通过电子

邮件系统,您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不管发送到哪里,都只需负担电话费和网费即可),以非常

快速的方式(几秒钟之内可以发送到世界上任何你指定的目的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

用户联络系,这些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种方式。同时,您可以得到大量免费的新

闻、专题邮件,并实现轻松的信息搜索。这是任何传统的方式也无法相比的。正是由于电子邮件的

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使得电子邮件被广泛地应用,它使人

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什么是电子邮件呢?每一个申请互联网帐号的用户都会有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它是一个很类似

于用户家门牌号码的邮箱地址,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当于你在邮局租用了一个信箱。因为传统的信

件是由邮递员送到你的家门口,而电子邮件则需要自己去查看信箱,只是您不用跨出家门一步。电

子邮件来源于专有电子邮件系统。早在互联网流行以前很久,电子邮件就已经存在了,是在主机-

多终端的主从式体系中从一台计算机终端向另一计算机终端传送文本信息的相对简单的方法而发展

起来的。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之后,它现在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更加复杂并丰富得多的系统,可以传送声音

、图片、图象、文档等多媒体信息,以至于如数据库或帐目报告等更加专业化的文件都可以电子邮

件附件的形式在网上分发。现在,电子邮件已成为许多商家和组织机构的生命血脉。用户可以通过

电子邮件的讨论会进行项目管理,并且有时要根据快速,或洲际的电子邮件信息交换进行重要的决

策行动。但毫无疑问的是,互联网扩展了其应用的范围。过去只能在其局域网上进行交谈的公司现

在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们的客户、竞争伙伴和世界上的任何人进行通信和交流。一旦某个组织的电子

邮件系统运行在支持TCP/IP协议的网络上或具有支持两个互联网邮件服务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

协议)和POP(邮局协议)之一的互联网网关,它的邮件用户就能够连接到任何具有相似连接的电子邮

件地址上了,并且不论其电子邮件帐户在何处。

电子邮件的诞生

   据电子邮件的发明人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回忆道,电子邮件的诞生是在1971年秋季(确

切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当时已经有一种可传输文件的电脑程序以及一种原始的信息程序。但两

个程序存在极大的使用局限——例如:使用信息程序的人只能给接收方发送公报,接收方的电脑还

必须与发送方一致。

   发明电子邮件时,汤姆林森是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博尔特.贝拉尼克.纽曼研究公司(BBN)公司的重

要工程师,当时,这家企业受聘于美国军方,参与Arpanet网络(互联网的前身)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汤姆林森对已有的传输文件程序以及信息程序进行研究,研制出一套新程序,它可通过电脑网络

发送和接收信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种种限制。为了让人们都拥有易识别的电子邮箱地址,汤姆林

森决定采用@符号,符号前面加用户名,后面加用户邮箱所在的地址。电子邮件由此诞生。

电子邮件的30年发展历程

   虽然电子邮件是在70年代发明的,它却是在80年才得以兴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

用Arpanet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目前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网络速度的限

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根本别想象现在那样发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个人

电脑兴起,电子邮件开始在电脑迷以及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浏览器诞生

,全球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被广为使用。

Eudora简史

   使电子邮件成为主流的第一个程序是Euroda,是由史蒂夫·道纳尔在1988年编写的。由于

Euroda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电子邮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为各公司和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使用的

电子邮件程序。

   然而Euroda的地位并没维持太长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Netscape和微软相续推出了它们的

浏览器和相关程序。微软和它开发的Outlook使Euroda逐渐走向衰落。

   在过去5年中,关于电子邮件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任

何联网的计算机在邮件网站上维护他们的邮件帐号,而不是只能在他们家中或公司的联网电脑上使

用邮件。这种邮件是由Hotmail推广的。如今Hotmail已经成为一大热门网站,微软在8月宣布,邮

件服务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1亿。但微软在1998年收购此网站的时候却仅用了4亿美元,这个价格后

来令Hotmail的创建者沙比尔·布哈蒂尔后悔不迭。

   Hotmail的成功使一大批竞争者得到了启发,很快电子邮件成为门户网站的必有服务,如雅虎,

netscape,Exicite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

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BBS最早是用来公布

股市价格等类信息的,当时BBS连文件传输的功能都没有,而且只能在苹果计算机上运行。早期的

BBS与一般街头和校园内的公告板性质相同,只不过是通过电脑来传播或获得消息而已。一直到个

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之后,有些人尝试将苹果计算机上的BBS转移到个人计算机上,BBS才开始渐渐普

及开来。近些年来,由于爱好者们的努力,BBS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

   目前,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软件及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计算

机软件、硬件、Internet、多媒体、程序设计以及医学等等各种有趣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

来刊登一些“征友”、“廉价转让”及“公司产品”等启事,而且这个园地就在你我的身旁。只要

您拥有1台计算机、1只调制解调器和1条电话线,就能够进入这个“超时代”的领域,进而去享用

它无比的威力!

一、BBS的历史

   1978年在美国芝加哥开发出一套*于8080芯片的CBBS/Chicago(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Chicago),此乃最早的一套BBS系统。之后随着苹果机的问世,开发出*于苹果机的

Bulletin Board System和大众信息系统(People,s Message System)2种BBS系统。1981年IBM个

人计算机诞生时,并没有自己的BBS系统。直到1982年,Buss Lane 才用Basic语言为IBM个人计算

机编写了一个原型程序。其后经过几番增修,终于在1983年通过Capital PC User Group(CPCUG)

的Communication Special Interest Group会员的努力,改写出了个人计算机系统的BBS。经

Thomas Mach整理后,终于完成了个人计算机的第1版BBS系统——RBBS-PC。这套BBS系统的最大特

色是其源程序全部公开,有利于日后的修改和维护,因此后来在开发其他的BBS系统时都以此为框

架,所以RBBS-PC赢得了BBS鼻祖的美称。

   但在当时,如何实现站与站之间的联系问题并未解决。1984年美国的Tom Jonning开发了一套具

有电子功能的电子公告板程序FIDO。由于该软件具有站际连线和自动互传信息的功能,所以站际间

彼此可以在一个共同的预定时间传送电子邮件,使得BBS网络化有了一线生机。

   BBS发展至今,目前世界上业余的BBS网络除了FidoNet(惠多网)以外,几个较具知名度的还有

EggNet、AlterNet和RBBS-Net等等。由于这些网络和FidoNet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成问题,这就实现

了所谓的跨网。

二、PC BBS与Internet BBS

   从构建的方式上分,BBS可以分为PC BBS和Internet BBS。PC BBS是利用现有的电话网组成的

BBS系统,由于构建费用较少,所以上面所说的BBS一般都是*于这种方式构建的。当业余BBS站的

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随着ChinaNet的全面开通,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Internet,并从中体会到了

使用它的方便与乐趣。建立在Internet*础上的BBS,也就是Internet BBS,已经开始发展。但是

,由于目前构建Internet BBS的费用较高,所以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相信随着Internet使用费

用的下降,这种类型的BBS将会越来越多。

   PC BBS的运行必须依靠电话网,所以一座BBS站的可接受访问人次受到了线路的限制。一座单线

站每日最多只能提供200人次访问。要增扩线路,投入也必须翻番。而Internet BBS由于不受线路

的限制,一般都可让100个用户同时上线。而以Web形式构建的BBS,可接受访问人次几乎不再有什

么限制。

   但是,和PC BBS比较,Internet BBS最大的缺点是“人气不足”。一座BBS站是否受欢迎,不仅

与架设者有关,更与参与BBS活动的用户素质有关。参与BBS活动的最核心内容就是“交流”。这种

双向的交流大量地是发生在用户与用户之间。时间长了以后,有的BBS站台会汇集一批忠实的用户

。许多业余BBS站,站台软件并不见得如何先进,但却非常著名,就与此相关。

三、BBS在中国

   大约是从1991年开始,国内开始了第一个BBS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直到1995年,随着计算机

及其外设的大幅降价,BBS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996年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国内的BBS站

,按其性质划分,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商业BBS站,如新华龙讯网;另一种是业余BBS站,如天堂

资讯站。由于使用商业BBS站要交纳一笔费用,而商业站所能提供的服务与业余站相比,并没有什

么优势,所以其用户数量不多。多数业余BBS站的站长,*于个人关系,每天都互相交换电子邮件

,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网络China FidoNet(中国惠多网)。于是,各地的用户都

可以通过本地的业余BBS站与远在异地的网友互通信息。这种跨地域电子邮件交流正是商业站无法

与业余站相抗衡的根本因素。由于业余BBS站拥有这种优势,所以使用者都更乐意加入。这里“业

余”2字,并不是代表这种类型的BBS站的服务和技术水平是业余的,而是指这类BBS站的性质。一

般BBS站都是由志愿者开发的。他们付出的不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精力。其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计

算机网络的健康发展,提高广大计算机用户的应用水平。

四、国内BBS的现状与展望

   1997年还处于聊天室的时代,*于WWW的论坛还尚未成为气候,中国的早期网*多数仍在使用

TELNET下的BBS,但由于TELNET界面简陋,*作繁琐,使用者多为专业人员。网络论坛的兴起,始于

1997年的十强赛,当时的四通利方体育沙龙聚集了一批体育迷,活跃在论坛上的网友有老榕、悉尼

球探、韦一笑、王小山、北京厨子、叼德一、漓*烟雨等,后来这批人大都进入体育专业媒体,完

成了从草寇到正规军的蜕变。体育沙龙兴起的标志是老榕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据说鼎盛时期

的体育沙龙,全国各地的体育记者编辑都在这寻找第一手的信息。1998年底,以体育沙龙起家的新

浪网成立后,原来的网友纷纷出走,体育沙龙走向没落,如今的体育沙龙就好比明思克号一样,声

名在外,但只余一个空壳。

   同样是在1997年,以NESO和RED两人成立的NEED工作室,创建了嘉星论坛,他们招集了一批优秀

的斑竹呆呆、三脚猫、茶博士、耳朵、霏霏等,迅疾在1998年成为了国内仅次于新浪论坛的著名论

坛。此时,另一个名叫星伴的个人网站也正崛起,这个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网友和北美学

子组成的以女性为主的论坛,在1998年赢来了众多的眼球。这两个网站都发生过网友意外身亡的事

件,一个名叫小伤的以写美文出名的嘉星网友车祸死亡和名叫清仪的星伴网友的神秘死亡,第一次

将网友们从网络拉到了现实,两个论坛都分别成立了网络灵堂。殊不料,1999年的一天,嘉星论坛

自身也加入了死亡的行列,一个在中国早期网*中声望极高的论坛就像库尔斯克号一样,消失于世

人的视野。时隔不久,星伴论坛因为管理层的分裂也消失在网络的茫茫大海中。这两个中国最早成

立网络灵堂的论坛,最终也将自己送入了阵亡者的名单。嘉星和星伴从短暂的辉煌到迅速的消亡,

标志着理想主义在网络论坛上的破灭,由于发展的无序和管理的不善,再加上当时的网络的烧钱运

动,在网络泡沫的冲击之下,网络论坛作为网*的精神家园和理想国的情景已不复存在。

   网络论坛进入战国时代。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生长着消亡着,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们

也逐渐分野细化,分类细化的网络社区呼之欲出。1999年,生在*苏长在陕西的苏秦成立了以社区

为主的“西陆”网站,而此时,远在海南的“天涯社区”,古都南京的“西祠胡同”,也纷纷以有

特色的社区服务抢夺网*。这三家都带有商业背景的社区网站,与第一代的网络论坛的创立者不同

,他们一开始就摈弃了理想和人文的色彩,以规范的商业*作吸引新网*的加入,而完成了圈地运

动的网站,将利用庞大的网*资源开展他们的商业活动。稳定的收入正是这些论坛得以长期平稳发

展的保证。从今年的各地板砖排行榜来看,这三个社区的帖子经常上榜。这三大社区,和三大门户

网站的论坛,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目前还难看出谁将赢得绝对的优势,就好比作家要成为文学

泰斗一样,比拼的就是谁的命长,谁活到最后,谁就笑到最后。

   此外,目前活跃的网络论坛还有强国论坛、中青论坛、球迷一家等。强国论坛是人*网开设的

论坛,目的是为那些爱国无门又有一腔热血堵在心头的爱国志士们设立的。中青论坛是中青在线的

论坛,其中的青年话题是人气最旺的论坛,由中青报编辑李方主持,以为文学女青年排忧解难和抒

发小资情调为宗旨。球迷一家和前面提到的天涯社区都属于海南在线,主要收容当年从新浪体育沙

龙逃亡的散兵游勇。

   还有一些人气未必很高但声望不低的专业类论坛。IT方面有新浪IT业界论坛和DONEWSIT写作社

区,摄影类有第三只眼和*湖色论坛,文学类有橄榄树和诗生活等。这些论坛有个共同的特点:在

喧闹的网络背景下,惨淡经营,低调运作。而混迹于其中的网*图的是,有朝一日,能脱颖而出,

在业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网络论坛经过数年的洗礼,已摆脱了早期的理想主义的姿态,从激情走向理智,从乌托邦的凌

空蹈虚到商业化的脚踏实地,网络论坛与网*都经历了精神上的裂变,网络论坛从小资们散步的浪

漫沙滩演变为专业人士的演武场。

即时聊天使亲友的沟通突破时空极限,使办公室的沟通突破上下级极限,使陌生人的沟通突破环境

极限,使自我与外界的沟通突破心理极限……

 

   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软件,即时聊天已经突破了作为技术工具的极限,被认为是现代交流

方式的象征,并构建起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它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生活改变最为深刻的一种网络

新形态,没有极限的沟通将带来没有极限的生活。

   聊天一直是网*们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经从初期的聊天室、论坛变为

以MSN、OICQ(又称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大部分人只要上网就会开着自己的MSN或QQ。据统计

,迄今为止,全球约有一亿多人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在网上交流。中国网*惯用的即时聊天工具腾讯

QQ从1999年2月诞生到现在,注册用户已超过1.6亿,在线用户最高时超过200万人,而每天独立上

线人数更是达到一千二百多万,拥有活跃用户5500万,几乎覆盖所有中国网*。

   即时通讯工具使用频率之高,超出任何一种网络软件。有专家预测,到2004年,即时通讯软件

将取代电子邮件,成为最流行的互联网通讯工具。

Sanjay Jindal, Director, Technology, Chanin Capital Partners talks to Yair Goldfinger,

Founder, ICQ:

 


   互联网诞生于传统的电话网络,通讯交流可以说是互联网天然的应用之一。电子邮件就是最重

要的通讯交流工具,是互联网最早的“杀手级应用”。此后兴起的网络论坛和网络聊天室都是网络

聊天的前身。但是,个人对个人网络聊天的真正崛起还是需要从ICQ的传奇故事开始。

   虽然,互联网是典型的美国产物,但是与万维网由欧洲人发明一样,ICQ也不是美国人的杰作。

对于没有专家指导、也没有受过专门教育和培训的四个犹太年轻人来说,能够在三个月内发明ICQ

这个在因特网上掀起风暴的新技术,应该说是个奇迹。高德菲因格等四名20多岁的发明人(Yair

Goldfinger (26,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Arik Vardi (27,Chief Executive Officer),

Sefi Vigiser (25,President), and Amnon Amir (24),),最初的种子*金是向其中一位的父亲

借贷的,并在美国硅谷开始了创业历程。后来,美国在线公司三年内,分两次共向其投入4亿多美

元,使ICQ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01年5月,全球ICQ的用户就已经达到了1亿。

   ICQ 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Mirabils 这个单词是拉丁文

中神奇的意思。ICQ就是英文“I SEEK YOU”简称,中文意思是:我找你。这是一款网络即时讯息

传呼软件,支持在互联网上面聊天、发送消息、网址及文件等功能。在你上网时,用ICQ可以很快

的找到你的朋友,当然他也必须装上这个软件。美国在线AOL购买下ICQ以后推出功能更加强大的

99a、99B、2000等版本,内建了个搜索器,另外连网页的制作都可以由ICQ独立完成,不用另寻免

费空间就可以使用,当你使用时进行适当的设置你的电脑就成了个服务器,网友们通过您的电脑就

可进入到您的主页参观。

几种主要即时通讯工具:

  ICQ:最早的网络即时通讯工具ICQ,原是以色列的几名学生开发出来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

网上信息实时交流的功能。ICQ改变了整个互联网的交流,使之变得更加及时和方便。

 

  QQ:国内最时髦的即时通讯工具当数腾讯的QQ,连到网上的一台台电脑上,屏幕上大多跳跃着

一个个各式各样“小人头儿”———QQ上的好友来信了。它为用户提供寻呼、聊天、新闻等信息,

还有手机上的移 动QQ服务,现在QQ已经升级到2003版。

 

  MSN:软件巨头微软之后开发了MSNMessenger,把MSN Messenger嵌进了WindowsXP操作系统里

 

  YahooMessenger:目前微软公司的MSN已经发布到了6.0版本,有即时消息、表情符号下拉列表

、语音对话、视频会议、文件传输等功能。

  著名搜索网站Yahoo同样推出自己的聊天工具Yahoo Messenger(雅虎通)。雅虎通支持多种操作

系统,并支持其他便携式无线设备,因此,具有与其他QQ所不同的商业盈利手段。不仅可以随时查

看新闻和天气预报,甚至可以随时查阅股票行情。


在2002年5月的GDC 2002(游戏开发者大会)上,有一场关于网络游戏的研讨会,与会者包括《网

络创世纪》、《无尽的任务》、《亚瑟王的暗黑时代》、《天堂》、《模拟人生在线》和《星球大

战:星系》等热门网络游戏,以及Xbox Live等游戏机网络平台的项目负责人,研讨会的主题为

“Building a Third Generation, Online Persistent World”(创造第三代网络游戏)。

  第三代网络游戏究竟是怎样的?前两代网络游戏分别是如何划定的?三代网络游戏之间的界定标

准又是什么?这次研讨会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一般的观点是把《网络创世纪》(Ultima Online)视为网络游戏的奠*者,把2D画面为主或

2D/3D画面混用的网络游戏统称为“第一代网络游戏”,把即将在国内推出的《无尽的任务》

(EverQuest)和《命运》(W.Y.D)等全3D大作视为“第二代网络游戏”。而“第三代网络游戏”

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从今年以来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第三代网络游戏更倾向于甩开那些

用以衡量单机游戏的传统标准,如视听、操作性和游戏性等,甚至甩掉“游戏”这个字眼,而把自

己定位在虚拟社区之上。换句话说,第三代网络游戏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系统,游戏设计师所扮演

的实际上更多的是社区设计师而非游戏设计师的角色。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第三代网络游戏并无

统一模式,例如《模拟人生在线》(The Sims Online)强调虚拟的社交体验,而《绝密档案》

(Majestic)则强调交互方式的多样化。

  然而这种划分方法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前两代以游戏的画面为分界,而

后两代则以游戏的内容为分界;二是所用标准不具备独占性,按画面进行划分对于网络游戏来说并

无太大的实际意义,若以内容进行划分,则至今仍无人能出《网络创世纪》之左右。实际上,如果

我们把视线拉远一些的话,就会发现,从《网络创世纪》,更准确地说,从1996年发布的《子午线

59》(Meridian 59)开始直到现在,我们始终是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人为地将这短短的六年时间

划为三代,难免有些牵强。

  更重要的是,这种划分方法完全忽略了那些曾为网络游戏的普及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开拓者,仿佛

整个网络游戏业是在1997年夏天突然跳出来的。无庸置疑,《网络创世纪》的成功是网络游戏发展

史上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岭,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无视此前出现的一切,任何事物的质变都需要经历

一个漫长的量变过程。

一、第一代网络游戏:1969年至1977年

背景:由于当时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第一代网络游戏的平台、操作系统

和语言各不相同。它们大多为试验品,运行在高等院校的大型主机上,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弗

吉尼亚大学,以及英国的埃塞克斯大学。

游戏特征:1、非持续性,机器重启后游戏的相关信息即会丢失,因此无法模拟一个持续发展的世

界;2、游戏只能在同一服务器/终端机系统内部执行,无法跨系统运行。

商业模式:免费。

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游戏可追溯到1969年,当时瑞克·布罗米为PLATO(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s)系统编写了一款名为《太空大战》(SpaceWar)的游戏,

游戏以八年前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款电脑游戏《太空大战》为蓝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可支

持两人远程连线。

PLATO是历史上最为悠久也是最著名的一套远程教学系统,由美国伊利诺斯州厄本姆的伊利诺斯大

学开发于上世纪60年代末,其主要功用是为不同教育程度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远程教育,它具有庞

大的课程程序库,可同时开设数百门课,可以记录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PLATO还是第一套分

时共享系统,它运行于一台大型主机而非微型计算机上,因此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这

使得它所能支持的同时在线人数大大增加。1972年,PLATO的同时在线人数已达到1000多名。

那些年里,PLATO平台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其中一小部分是供学生自娱自乐的单机游戏

,而最为流行的则是可在多台远程终端机之间进行的联机游戏,这些联机游戏即是网络游戏的雏形

。尽管游戏只是PLATO的附属功能,但共享内存区、标准化终端、高端图像处理能力和中央处理能

力、迅速的反应能力等特点令PLATO能够出色地支持网络游戏的运行,因此在随后的几年内,PLATO

成了早期网络游戏的温床。

PLATO系统上最流行的游戏是《圣者》(Avatar)和《帝国》(Empire),前者是一款“龙与地下

城”设定的网络游戏,后者是一款以“星际迷航”为背景的网络游戏。这些游戏绝大多数是程序员

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并免费发布的,他们只是希望自己的游戏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当然,也有一些开

发者通过自己的游戏获得了收入,但通常每小时只有几美分,并且还得在若干作者之间进行分配。

PLATO在游戏圈内并未获得其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但这并不能抹杀它对网络游戏以及整个游戏产业

所做出的贡献。PLATO上的不少游戏日后都被改编为了游戏机游戏和PC游戏,例如《空中缠斗》

(Airfight)的作者在原游戏的*础上开发了《飞行模拟》(Flight Simulator),80年代初,这

款游戏被微软收购并改名为《微软飞行模拟》,成为飞行模拟类游戏中最畅销的一个系列。1974年

推出的《帝国》是第一款允许32人同时在线的游戏,这一联机游戏模式成为现代即时策略游戏的标

准模式。1975年发布的《奥布里特》(Oubliette)是一款地牢类游戏,大名鼎鼎的角色扮演游戏

《巫术》(Wizardry)系列即源于此。

有趣的是,1969年也正是ARPAnet(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诞生的年份。

大家知道,ARPAnet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研制的世界上首个包交换网络,它的成功直接促

成了互联网以及传输控制协议(即TCP/IP)的诞生。

二、第二代网络游戏:1978年至1995年

背景:一些专业的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开始涉足网络游戏,如Activision、Interplay、Sierra

Online、Stormfront Studios、Virgin Interactive、SSI和TSR等,都曾在这一阶段试探性地进入

过这一新兴产业,它们与GEnie、Prodigy、AOL和CompuServe等运营商合作,推出了第一批具有普

及意义的网络游戏。

游戏特征:1、网络游戏出现了“可持续性”的概念,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成年累月地在同一世

界内不断发展,而不像PLATO上的游戏那样,只能在其中扮演一个匆匆过客。2、游戏可以跨系统运

行,只要玩家拥有电脑和调制解调器,且硬件兼容,就能连入当时的任何一款网络游戏。

商业模式:网络游戏市场的迅速膨胀刺激了网络服务业的发展,网络游戏开始进入收费时代,许多

消费者都愿意支付高昂的费用来玩网络游戏。从《凯斯迈之岛》的每小时12美元到GEnie的每小时6

美元,第二代网络游戏的主流计费方式是按小时计费,尽管也有过包月计费的特例,但未能形成气

候。

1978年在英国的埃塞克斯大学,罗伊·特鲁布肖用DEC-10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款MUD游戏——“MUD1

”,这是一个纯文字的多人世界,拥有20个相互连接的房间和10条指令,用户登录后可以通过数据

库进行人机交互,或通过聊天系统与其他玩家交流。

特鲁布肖离开埃塞克斯大学后,把维护MUD1的工作转交给了理查德·巴特尔,巴特尔利用特鲁布肖

开发的MUD专用语言——“MUDDL”继续改进游戏,他把房间的数量增加到400个,进一步完善了数

据库和聊天系统,增加了更多的任务,并为每一位玩家制作了计分程序。

1980年埃塞克斯大学与ARPAnet相连后,来自国外的玩家大幅增加,吞噬了大量系统资源,致使校

方不得不限制用户的登录时间,以减少DEC-10的负荷。80年代初,巴特尔出于共享和交流的目的,

把MUD1的源代码和盘托出供同事及其它大学的研究人员参考,于是这套源代码就被流传了出去。到

1983年末,ARPAnet上已经出现了数百份非法拷贝,MUD1在全球各地迅速流传开来,并出现了许多

新的版本。如今,这套最古老的MUD系统已被授权给美国最大的在线信息服务机构之一——

CompuServe公司,易名为“不列颠传奇”,至今仍在运行之中,成为运作时间最长的MUD系统。

MUD1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多人交互网络游戏,它可以保证整个虚拟世界的持续发展。尽管这

套系统每天都会重启若干次,但重启后游戏中的场景、怪物和谜题仍保持不变,这使得玩家所扮演

的角色可以获得持续的发展。MUD1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台PDP-10计算机上运

行,而不局限于埃塞克斯大学的内部系统。

1982年,约翰·泰勒和凯尔顿·弗林组建Kesmai公司,这家公司在网络游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少

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Kesmai公司的第一份合约是与CompuServe签订的,当时约翰·泰勒看见了

CompuServe打出的一则名为“太空战士”(MegaWars)的广告——“如果你能编写一款这样的游戏

,你就能获得每月3万美元的版税金”,他便把同凯尔顿·弗林一起开发的《凯斯迈之岛》(The

Island of Kesmai)的使用手册寄了一份给当时在CompuServe负责游戏业务的比尔·洛登,洛登对

此很感兴趣。《凯斯迈之岛》的运行平台为UNIX系统,而CompuServe使用的是DEC-20计算机,于是

Kesmai公司重新为CompuServe开发了一个DEC-20的版本。这款游戏运营了大约13年,1984年开始正

式收费,收费标准为每小时12美元。同年,MUD1也在英国的Compunet上推出了第一个商业版本。

1984年,马克·雅克布斯组建AUSI公司(《亚瑟王的暗黑时代》的开发者Mythic娱乐公司的前身)

,并推出游戏《阿拉达特》(Aradath)。雅克布斯在自己家里搭建了一个服务器平台,安装了8条

电话线以运行这款文字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收费标准为每月40美元,这是网络游戏史上第一款采

用包月制的网络游戏,包月制的收费方式有利于加速网络游戏的平*化进程,对网络游戏的普及将

起到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包月制在当时并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1990年AUSI公司为《龙门》

(Dragon’s Gate)定的价格为每小时20美元,尽管费率高得惊人,但仍有人愿意每月花上2000多

美元去玩这款游戏,因此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月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1985年,比尔·洛登说服通用电气公司(GE)的信息服务部门投资建立了一个类似CompuServe的、

商业化的、*于ASCII文本的网络服务平台,这套平台被称为GEnie(GE Network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GEnie于10月份正式启动,其低廉的收费标准在用户中间引起了巨大反响,也令一向

有着强烈优越感的CompuServe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GEnie系统实际上是利用GE信息服务部门的服

务器在夜晚的空闲时间为用户提供服务,因此收费非常低廉,晚上的价格约为每小时6美元,几乎

是CompuServe的一半。

同年11月,Quantum Computer Services(AOL的前身)毫无声息地推出了QuantumLink平台,这是

一个专为Commandore 64/128游戏机玩家服务的图形网络平台,费率仅为每月9.95美元。这一收费

标准完全可以成为网络游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由于当时的Commandore 64/128游戏机

已步入衰退期,因此这项具有革命意义的收费标准如同雅克布斯的“家庭作坊”一样,未能引起人

们的重视,否则网络游戏的革命很可能会提前来到。

无论如何,更多运营商的介入令网络服务业的竞争激烈了起来,费率的下调已成必然趋势。这一阶

段的美国网络游戏业如同现阶段国内的网络游戏业,运营商与游戏商在网络游戏身上大赚了一笔。

1988年,Quantum从TSR手中购得“龙与地下城”的授权,三年后,第一款AD&D设定的网络游戏——

《夜在绝冬城》(Neverwinter Nights)诞生,这款游戏运营了若干年,尽管所采用的图像技术陈

旧不堪,但仅在它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年,即1996年,它就为AOL带来了500万美元的收益。

1991年,Sierra公司架设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于网络游戏的服务平台——The Sierra Network(

后改名为ImagiNation Network,1996年被AOL收购),这个平台有点类似于国内的联众游戏,它的

第一个版本主要用于运行棋牌游戏(当时的比尔·盖茨是一名狂热的桥牌手,在Sierra Network上

拥有自己的账号,且常常光顾),第二个版本加入了《叶塞伯斯的阴影》(The Shadow of

Yserbius)、《红色伯爵》(Red Baron)和《幻想空间》(Leisure Suit Larry Vegas)等功能

更为复杂的网络游戏。当时Sierra Network的运营者还曾同理查德·加利奥特联系,希望把开发中

的《网络创世纪》搬到Sierra Network上。随后几年内,MPG-Net、TEN、Engage和Mplayer等一批

网络游戏专用平台相继出现。

三、第三代网络游戏:1996年至今

背景:越来越多的专业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介入网络游戏,一个规模庞大、分工明确的产业生态环

境最终形成。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网络游戏的设计方法和经营方法,希望归纳出一套系统的理论*础

,这是长久以来所一直缺乏的。

游戏特征:“大型网络游戏”(MMOG)的概念浮出水面,网络游戏不再依托于单一的服务商和服务

平台而存在,而是直接接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市场。

商业模式:包月制被广泛接受,成为主流的计费方式,从而把网络游戏带入了大众市场。

第三代网络游戏始于1996年秋季《子午线59》的发布,这款游戏由Archetype公司独立开发。

Archetype公司的创建者为克姆斯兄弟,即将发售的《模拟人生在线》的设计师迈克·塞勒斯和已

被取消的《网络创世纪2》的设计师戴蒙·舒伯特都曾在这家公司工作过。

《子午线59》本应是一款划时代的作品,可惜发行商3DO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在游

戏的定价问题上举棋不定,面对《网络创世纪》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先机尽失,“第一网络游戏

”的头衔终被《网络创世纪》夺走。《网络创世纪》于1997年正式推出,用户人数很快即突破10万

大关。

《子午线59》和《网络创世纪》均采用了包月的付费方式,而此前的网络游戏绝大多数均是按小时

或分钟计费(收费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的免费使用期)。采用包月制后,游戏运营商的首要经营目

标已不再是放在如何让玩家在游戏里付出更多的时间上,而是放在了如何保持并扩大游戏的用户群

上。与目前国内众多网络游戏“捞一票即走”的心态相比,月卡、季度卡和年卡等付费方式无疑更

有利于网络游戏的长远发展,尽管从眼前来看,或许会失去部分经济利益。

《网络创世纪》的成功加速了网络游戏产业链的形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越来越多的专业游戏

公司的介入,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迅速膨胀起来。这其中既有《无尽的任务》、《天堂》、《艾莎

隆的召唤》和《亚瑟王的暗黑时代》的成功,也有《网络创世纪2》、《银河私掠者在线》和《龙

与地下城在线》的被取消。一些传统的单机游戏开发商,如Maxis、Westwood和暴雪等,也依托自

己的品牌实力加入进来,《模拟人生在线》、《远离地球》、《星球大战:星系》和《魔兽世界》

等都是期待度很高的作品,而更重要的则是一批中小开发商的涌现,它们在为网络游戏市场创造更

丰富、更多样化的内容的同时,也为整个游戏业带来了不安定的泡沫因素。

从游戏本身来看,第三代网络游戏这六年来更多的是在进化而没有任何质的飞跃,这种进化更多的

是体现在技术和横向层面的拓宽上,而未能向前突破。大家也许都有这种感觉,尽管许多网络游戏

的技术水准有了大幅的提高,但其游戏性却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网络创世纪》所取得的里程

碑式的成就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游戏市场的高速膨胀反倒让人觉得有些反常

前面提到,在今年5月的GDC 2002上曾经举办了一场以“第三代网络游戏”为主题的研讨会,然而

与会者却并未对“第三代网络游戏”的定义加以明确界定。在笔者看来,这一称谓实际只是一种虚

指而已,从会上所讨论的内容来看,更多的是对如何改进当前这一代网络游戏的建议,而没有任何

革命的征兆。毕竟,这一代网络游戏只存在了短短的六年时间,甚至尚未步入成熟,又何谈革命?

尽管如此,这场研讨会还是给人以不少有益的启发,下面的这两个问题将成为今后几年内网络游戏

亟待解决的课题:

1、如何在保证网络世界的有序性的前提下,赋予玩家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力?

众所周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可以由玩家实现自律,而一个数万人的大环境根本不可能形成有效的

自律。于是有人提出了创建一个“迪斯尼乐园”式的虚拟世界,这是一个拥有严格的游戏规则、受

到严格控制的游戏环境,玩家只能在游戏中根据既定的规则去玩、去交流,而不能对这个世界做什

么改变。但这一想法与网络游戏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相违背,很多设计师认为未来的网络游戏

应该允许玩家自己动手创建,创建能够永久保存下来的个性化的物品或是能对游戏世界产生有意义

的影响的内容,这是提高玩家忠诚度的最佳途径。不过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例如玩家会不会

利用手中的权力生产出大量垃圾,会不会引发新的作弊手段等等。

控制和放权是件两难的事。如何在受控制的环境下赋予玩家更多的创造力?这是未来网络游戏需要

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2、如何尽可能地扩大网络游戏的目标消费群?

从游戏本身来看,一方面应尽量降低操作的复杂度,另一方面应通过内容上的设计,让每月玩20个

小时的玩家也能在游戏中体验到与每月玩200个小时的玩家相当的乐趣。这就需要赋予玩家以更多

的创造力和归属感,例如鼓励玩家之间组成更紧密的群体、社区或国家。

从游戏外部来看,一方面应尽可能为玩家提供更为方便的购买、付费和接入方式,另一方面必须为

玩家提供更稳定的服务。与单机游戏不同,网络游戏出售的是一种服务而非产品,90%的工作量实

际上是在游戏上市后才发生的,因此服务质量的优劣对于网络游戏的生存和发展可谓至关重要。

MUD游戏(Multiple User Domain多用户虚拟空间游戏)。大家对MUD也许很熟悉,这就是你一直听

到的,可能却始终不听不懂的“泥巴”,虽然你可能还不知道它确切是什么东西。但在泥巴一族中

间,MUD就是他们第二个生存空间。

   1979年第一个MUD(多用户土牢)多人交互操作站点建立。这个站点包含了各种冒险游戏、棋类

游戏和丰富详尽的数据库。大受欢迎的《网络创世纪》(UO)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大型图形MUD

,也是至尽被认为是最完善的网络游戏,玩家只要自己喜欢,可以专心做买卖,或到处游历,或什

么事情也不做而随便走走,与现在网络游戏中充斥着的PK,杀戮相比,UO是一片纯粹的游戏玩家的

梦寐以求的圣土,依然是网络游戏的颠峰之作,在UO上发生的很多传奇故事至尽仍被广为流传。

 

   1989年的八月,CARNEGIE MELLON的一个研究生在一个周末写了一个叫做TinyMUD的游戏。那是

一个简单的,多用户的游戏。在互联网只要谁知道他的地址与端口(lancelot.avalon.cs.cmu.edu

4201),那么谁就可以得到这个游戏。然而TinyMUD并不是最开始的MUD游戏,这个游戏容易使用,

并且可被移植到许多UNIX系统上。这使得MUD风潮像爆炸一样风靡世界至今未衰。现在的各种MUD游

戏就在你的身边,另你目不暇接。

   MUDs(多用户空间)有如下的各种优点:

许多人可以一起玩;

游戏被分成许多虚拟的空间以便在一个空间的人或物不会影响到另一个空间的人或物;

所有的交互内容以文字出现,没有图片或声音;

通讯靠TCP套接字实现;

大多数代码由学校里的学生来完成维护并且可以公开地得到;

实物,空间和人物的组合可以由简单的命令来完成,而其他语言编写的MUD游戏允许有更复杂的命

令和道具;

   尽管MUD是为了一个严肃的目的而出现的,但是它仍然保持着原始冒险或RPG游戏的气氛;而且

游戏玩家的身份并不被现实所束缚,MUD里的游戏的角色有现实虚拟如一的人,有毛茸茸的动物,

有科幻故事里的英雄,以及所有可爱的,丑陋的,令人讨厌的,智慧的人,或者仅仅是一个平常的

怪人。

   JIM ASPENS(现在是YALE大学的老师)认为TinyMUD无足轻重,很快就会丧失掉新意。他有了些

想法却又举棋不定,这对MUD游戏的优点和缺点都有一定的影响。

   从地狱开始:MUD游戏--内存VS硬盘

早期的MUD游戏倾向于把大部分游戏数据放到硬盘上。当玩家需要时,空间和物体的数据从硬盘上

被取出来。这种方式很慢。

TinyMUD把所有的数据都放在内存里面。这种设计假设数据不会变得特别多。实际上,对于小的MUD

游戏,*于内存的数据存储是很快的。但当数据量增加得很多时,进程会开始频繁地在硬盘和内存

之间交换数据。系统的负载会由于页面错误的集中出现而攀升。许多系统结构都有一个处理数量限

制。ASPENS最终抛弃了TinyMUD当它在他的机器上达到了32M处理数量极限而崩溃的时候。MUD游戏

的数据膨胀使问题恶化了,导致巨大的个人对象(INDIVIDUAL OBJECT),甚至后台进程。

LambdaM00,运行在SparcCenter 1000上的Xerox Parc平台上,在1994年就要求有198M给予进程并

且数据要占有80M的硬盘空间。

很大的*于内存的MUD游戏的表现不尽人意众所周知。尽管有大量的优秀的MUD程序员,直到很晚这

个数据层的改进问题才被考虑到。有以下几点原因:

无知。很多学生懂得C语言,但几乎没有MUD程序员研究过数据库的设计。我还记得在新闻组

rec.games.mud上,一个学生坚持认为*于硬盘的MUD游戏会把硬盘搞得疲劳不堪。

习惯。有很多MUD游戏是*于硬盘的。包括Marcus Rarnum(那时是DEC的员工)的UberMUD和

UnterMUD和Andrew Molitor(Wesleyan大学的研究生)的TeenyMUD,是Andrew Molitor诸多计划中

的一个。UberMUD,用到了b+树型数据结构,但被证明对于大多数MUD程序员是相当复杂的。

UnterMUD用到了hash表,使用了很高明的缓冲技术而提高了数据访问速度。这种技术被用到了一些

商业MUD产品中。但是这种数据结构不允许一些MUD程序员所喜好的操作,比如检查数据对象的总数

量。UnterMUD的数据结构,也就是缓冲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其他一些服务器中,比如MUSH 2.0。

至少有一种运行得很长时间的TeenyMUD。TeenyMUD使用了一种平直的文件,这种文件使用了一种直

接索引方式,和hash搜索同样有效,尽管比之于UnterMUD和UberMUD在缓冲技术方面还欠缺一点点

。它的资源占用率很低,对于那些只想试用MUD一两个星期的人很适用。但是,那些喜欢小玩意的

MUD程序员常常忽视了TeenyMUD因为它缺少一种可编程的环境。不言自明,如果你的服务器是完全

*于内存,而你的MUD进程增长迅速使得依靠硬盘的方式变得很诱人的话,那么在这个时候要不损

坏数据而更换服务器则太晚了。

*于硬盘方式不是一种万能钥匙。它使得checkpoint(当服务器运行时做备份)变得很复杂。一种

技术上的意见认为*于硬盘的数据结构不会增进效率,如果这些数据够多。理论上,经常被访问的

数据对象的缓冲会被放在内存中。,当需要时,这些数据就被交换到进程地址空间里面。既然对象

不能因为分布状况而被组合到数据页上,任何顺序地访问大量数据的操作都会使进程运行艰难。操

作系统比大多数应用程序要更善于交换数据,一个*于硬盘的数据库比一个*于内存的数据库要痛

苦一些。*于硬盘方式仍然会给数据增长加上一个令人满意的上限,尽管硬盘映像会变地更大,更

臃肿,有更多的碎片。

与其找寻一种复杂的方法来解决数据增长问题,许多MUD游戏宁愿依靠一种公共的约束或rm -rf

(rm:Unix命令-删除)和一切从新开始者来构建数据库。很不幸,这种标志之一以及一个成功的

MUD游戏的副作用就是在程序大小和子进程数量两方面的增长。应该注意到硬盘,内存和cpu要占用

较多的系统资源。一个50个用户的MUD游戏要占用一个FTP进程的一定比例的网络带宽而且不会使通

讯显著地减慢。

在1989年和1994年之间,普通互联网主机上的内存和cpu性能增长了一到两个数量级。但是在1989

年,只有很少数的人曾经登录到有额外的 CPU周期分给MUD游戏的互联网主机上,特别是一个那种

能控制整个的工作站使其他进程不能以合理的反应时间运行的主机。

同时,随着MUD玩家把游戏介绍给他们的朋友,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开始迷上了MUD游戏。但给予MUD

的CPU周期仍然增长缓慢。这种不和谐导致了两个结果。

人们开始在任意的地方运行MUD,也不请求得到系统管理员的允许。1990年,某个使用GNU群件的人

总会在一个机器上发现四到五个MUD在运行,而用户要干点实际的工作就必须杀死这些MUD进程。

在某个正在发展的虚拟社区里,掌握着可以运行MUD的资源的人总是有着很大的权力,甚至要超过

他们对继续改进MUD所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这样我们就碰到了关于MUD的第二个问题

究竟是哪些人的游戏呢?
ASPNES认为他的游戏可能在几个星期后人们就会对之兴味索然。然而确没发生这样的情况,他于是

就继续运行他的游戏。很多用户认为TinyMUD,还有他们在构建这个游戏的努力,会永远持续下去

(或者至少是在他们毕业之前,还有机会接触网络的时候)。同时,ASPNES,他是一个游戏中的巫

师,当游戏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控制的时候,却越来越懒地维护他的 MUD游戏,不去管理资

源使用,也不去观察游戏参与者的行为了。

一个用户在TinyMUD上的所建对象的数目的限制只是一个“钱”(当然是游戏中的货币)的问题。

玩家需要数个便士来建造空间和对象。一个玩家开始是一分钱也没有的,但却可以通过访问别人的

建筑或寻找宝藏来赚一些钱。有野心的建造者很快发现计算金钱的系统可以用宏来屏蔽掉以便不断

地攫取有价值的宝藏。这对那些有野心的庞大建筑计划者很合口味。但对其他人来说,例如,他们

建造了500个对象,却被告知:“你找到了一分钱!”。他们被留在了镇子的中心,以至于任何经

过此地的人都必须看着这500个对象的列表。一旦这些对象被去掉,它们仍被加到数据库里直到有

人发出了一个工作循环命令。

TinyMUD的一些部分以线性的方式延伸,比如街道和地下铁道。另外的部分却互相交织在一起。有

些电话亭连接了四到五个方向。WESLEYAN大学的蒸气管道连接到了FLORIDA大学的校园里。台湾竟

就在剑桥的旁边。还有一些谜语,包括巨洞历险的遗迹。还有住宅,准确地说,是一个住宅。。

REC ROOM是一个早期的数据库。它有一些玩具和场景。REC ROOM的主人让别人可以连到数据库上还

为建造着提供了自由的外出的通道。因此任何建造了些对象的人都作了一个入口和出口同道连到了

REC ROOM上,以代替数据库的线性部分。很快REC ROOM成为一个生存的场所,但也是一个交通要冲

同时,一小部分MUD玩家在建造,而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探索。更多人把TinyMUD作为一个有家具的交

谈系统。曾经有过议论要是鼓励,或甚至于强迫玩家去探索。但是,定居却成为MUD游戏里与建造

和探索相竞争东西。大多数服务器把交谈设置得同建造一样复杂。

当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聚集的时候,就意味着任何想搞点破坏的人可以写一个程序连到MUD上

,找到那个房间,发出大量的字符,那么MUD就会死掉。

对于TinyMUD的这些已被发现的缺点,拥有资源的MUD玩家,或者从别人那里能搞到机器运行MUD的

人,开始设计新的MUD游戏。这些新的MUD游戏在建造方面有某种中央建设的计划,或者至少在哪个

人把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上有限制。所有这些育游戏都有更加积极的巫师。建造方面的限

制导致了争吵,偶尔甚至相当有强调性和尖刻。建造者可以看到他们的杰作被巫师循环掉以减少数

据库的在内存和硬盘间的交换数据。“REC ROOM现象”使建造一般空间的的人被提升到实际上的巫

师的地位,他们能控制哪一个人能进入或者建造新的建筑到公共的空间里去。这些人的力量只在系

统管理员之下其他人之上。

MUD玩家大多数是大学学生,他们刚刚发现所谓“言论自由”和“艺术性表达”的概念。他们通常

是狂野的,也是毫无效果地把这些想法加到数据库上的项目里。而对于MUD游戏的下一个阶段的矛

盾已经被埋下伏笔,而且至今仍未被解决。

哪些人拥有MUD数据库呢? 系统管理员? 巫师(在MUD游戏中有着编程和管理系统权限的人)? 还是

那些挥洒了汗水建造游戏中风景的人?

一个数据库只是一个文件。如果你拷贝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哪些人又有这些拷贝呢? 如果在不同

的机器上有着同一个数据库的两个拷贝在运行呢?

如果MUD游戏的规则或者是管理员定的规则发生了变化,那么反对这些规则的玩家能不能摧毁他们

的建筑呢? 如果玩家没有什么举动,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赞同新个规则呢? 如果玩家的建筑包含了

“公共”空间或vital topological interlink呢?

玩家有没有权力参与MUD游戏? 他们有没有权力去建造呢? 对于那些公平地参与者会不会有限制呢?

对于那些在建筑上进行了投资的玩家对数据库能有影响么? (Can it be decommissioned over

their protests?)

分布式MUD游戏,(就象所有其他的分布式的东西一样。) 已经被作为数据库所有权问题和所有其

他常见的错误的解决方案被提出来了。而且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成功的分布式MUD游戏的实验。玩家

能够从一个MUD游戏毫无困难地走到另一个MUD游戏。如果被拒绝的话,人们可以简单地“拿起他们

的玩具回家”。但是,分布式MUD游戏却不怎么流行。

很自然,如果用户权限的问题不被解决的话,对于那些有着用户分级的系统就不会有令人满意的解

决方案。一个MUD系统管理员可能会选择去相信一些主机上的MUD系统,但是如果其中的一个MUD因

为疏忽而出现了安全问题,他们可以允许制造麻烦的人从这个MUD中出去然后登录到另外的主机上

而且,一个分布式的MUD游戏要求每个参与的MUD系统都使用同样的服务器代码,或者至少是一个同

样的数据库层。我还不知道有任何的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游戏玩家把游戏中的东西从一个

MUD带到另一个MUD中的问题。

做你想做的,那就是规则的全部含义。
正如其他的系统的管理员所知道的,人们对于共享的计算机资源和对于真实生活的资源都同样的不

是很有理性。在没有一个积极的系统管理员的情况下,开始的TinyMUD的数据库不仅变得很大而且

乱七八糟。网络上有着年青的,未谙世事的年青人,他们喜欢搞破坏,而不是为自己建设。甚至能

用一些简单的编程工具来制造系统灾难。在MUD上这可能变得更加糟糕,因为网络上对于匿名用户

的许可使的一般人也可以对网络安全造成威协。

MUD只是游戏,但是大多数系统管理员和玩家都普遍认为MUD是很有趣的,对于大多数人,接收端的

烦恼并不是很有趣。但是对于烦恼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却比编程时的问题要更加痛苦。狂暴的举动或

者是淫秽的内容能保护语言性的或艺术性的表达么? 或者对于那些平静的玩家是一件烦人的事情?

扮演一角色会给一个玩家粗鲁的或侵虐的性格么?

当实际上没有什么社会规范时强迫玩家遵守社会规范没有什么用处。在一个MUD上,性别,种族,

状态,甚至地球引力都不是他们看上去那么回事。一个人可以很好地理解,当那些忧郁的,或毛绒

绒的,或那些可以飞的人坚持认为新手会在现实生活中和MUD中一样行动,所带来的混乱。而且,

一种社会规范会成为一个社会团体存在的前提。一些学生利用学习的间隙想些别的事情而不是考虑

关于道德的事情。

不管MUD游戏系统是不是社团,象泥(mud)水坑里会生虫一样,他们也产生了、管理机构。通常,对

于系统管理员有三种理解。

有象JIM ASPNES式的“放任自流”模式。这种MUD游戏趋向于毫无规律地快速增长,也没有人去踢

出那些捣乱的人。没有一个积极的管理员,许多MUD社区<使用了一种强有力的MUD客户端软件作为

主持正义的义务警察。防御的功能包括:禁止问题玩家的输出。对于攻击的问题,有可能采

用/usr/dict/words(是一个UNIX下的字典文件,有大概400多K字节)来把对方给赶跑,特别是当对

方的客户端没有你的强大时。

另一个方面,一些MUD游戏采用了另一种转移的方式,组织了一个以可憎的行为为规范的社区,交

互的集中形式是TinyMUD 的“kill”的命令。CATHARSIS是一个很多人知道的虚拟王国,那里不需

劳神费事,淫秽的内容就可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一些MUD游戏采取了自动管理的模式。这种方式工作得相当不错,如果管理机器的人员就是MUD的顶

级巫师,而且经常上线玩,因此熟知其他玩家,并且能观察到不断出现的问题的话。许多这样的

MUD游戏也使用一种用户注册的方式,使任何一个人想玩的人都必须回复一个有效的地址。而生事

的家伙也就永远toaded. 这个系统最大的缺陷就是一个独裁的MUD只会接纳喜欢,或者至少是能容

忍,顶级巫师的人。......

第三个可能是在大多数有能力的玩家中选出人来产生一个合作控制的MUD游戏管理模式。有人幽默

地指出道:冒险式的MUD 游戏,允许用户通过猜迷,杀死巫师直到他们也到了巫师阶段,然后才开

始建造自己的东西。TinyMUD和与之类似的MUD同类有一个相似的分级方式:玩家们通过和巫师外出

游历直到他们也变成巫师来取得分数。有一些运行了很长时间的MUD使用了一种合作式的管理方式

,通常是又投票来决定。当巫师和玩家分成了不同的派别,互相谴责对方粗野的不正当的行为,特

别是在公共的论坛里的比如USENET里,这些MUD产生了复杂的或者是丑恶的政治问题

在另一个方面,政治是现实生活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一些玩家可能会认为政治很好玩,但是另

外的人对此报着悲观恐惧的看法。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而这种早期的令人喜悦的无政府的

状态可能会转变为一种更复杂的,但可以接受的状态。

总结:你不能靠软件来解决社会问题。

几年以前,系统管理员都在把没有用的MUD从他们的机器上删除掉。现在管理员们发现,MUD游戏为

地理上分隔得很开的项目组成员在邮件列表上提供了显而易见的优势。使学生们为合作完成作业而

与同学和老师保持联系,也使行动不便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MUD游戏让学生和其他地

方的学生在网络上实时交谈,让处于城市郊区的大学没有了隔离的问题。一个虚拟的的公共机构可

以让充满希望的学生,职员和贡献者们做虚拟的旅行。

很清除,更进一步的软件发展是组成稳定的MUD社区的前提。希缺资源对虚拟设区的重视和对真实

社区是一样的。MUD 的数据库在运行它的服务器超过了它的处理能力时,或者系统软件变得不正常

时,会被删除掉,使得建造活动和社区建设的活动受到压制。

即使有对服务器软件的升级,在一个字符界面的虚拟社区里生活的社会问题在五年里几乎没有什么

变化。当有限的资源被去掉时,磨擦仍然会存在。

在MUD上有过主流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并不让人吃惊;网络空间里的性和死亡比数据库

层面的讨论要卖座得多)但是如果那些将要成为系统管理员人认为虚拟的强奸和MUD毒瘾只是他们

面对的唯一问题,他们会感到吃惊的。

MUD游戏应该是匿名的么,或者MUD的ID应该与现实生活的信息相联系? 匿名问题可能会促进反社会

的行为,但是经过注册的ID免去了MUD游戏中最有用的性质:遮羞的面纱。一个妥协的方法是系统

管理员不能随意进入修改身分信息。但是任何保存在文件中的信息并不是象人们想象的那样能够保

密。

哪些人去建造呢? 限制建造的目标到某些特定的主题和布局可以把那些有不同想法的人排除出去。

但是无法控制的建造活动会使在数据库里寻找一个目标或者搜索数据库变得不可能。一个数据太多

的数据库对任何人是没有任何趣味的。

新用户应该学些什么呢? 喜欢谩骂的用户在MUD应该受到惩罚么,或者游戏里面应该有现实生活的

秩序? 你能够确定的知道任何人的现实身份吗? 把你的真实的生活中的行为移植到虚拟的环境中是

没有什么用的。“财富”的和“个人”的概念在虚拟的生活中并不适用。文字的交互比真实生活的

交流要简单一些,只是没了语调和真实的表达。也可能在这种环境种要知道语言对别人的影响也是

不可能的。如果一个用户用无意义的信息轰炸别人使得他或她不能使用MUD,那么攻击者要被认为

是犯了错误吗?......

即使是简单的情况,象姓名的管理,也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MUD能够支持多少个叫DAVE的人?

那么给用户分配唯一的数字-字母的ID会不会打破这种虚拟社区里社会的气氛?

随便想一想就会看到每一个社会问题并不能靠一个代码补丁来解决。一个面向大学本科学生的MUD

游戏的管理员可能会被装上一些过虑的装置来过虑一些特定的字词。学生们却又会想出一些新的方

法来互相谩骂,这要比服务器上的规定的更新要快得多。既然一些人能够被一些简单的话感动,任

何形式的话语很快就会变得冗长无比。

忽视这些问题的MUD系统管理员会发现他们自己碰到每一个事件时都会随意定一些规则。另一个方

面,使规则生效的虚拟社区的社会情况比真实生活的变化要快很多。

“我们,世界上的MUD玩家,为了构建一个完美的数据库,宣布联合起来,并保证对于任何有能力

的人都能得到kill命令的使用权力。而且在网络死掉之前提供一个备份的MUD,还要提高提示出现

的频率,而且保证我们还有我们的后代有一个安全的站点可以连线。为此我们宣布并确立这个《真

实世界的虚拟城邦宪法》。

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
1945 年- Plankalk5ul (Konrad ·Zuse)
1954 年- FORTRAN
1958 年- LISP
1958 年- ALGOL
1959 年- COBOL
1962 年- APL
1962 年- Simula
1964 年- BASIC
1964 年- PL/I
70 年代- Ada
70 年代- SQL
70 年代- 机器语言
1972 年- C
1972 年- 家常话
1970 年- Pascal
1972 年- 序幕
1983 年- C++
1985 年- Eiffel
1987 年- Perl
1989 年- FL (Backus)
1990 年- Haskell
1990 年- Python
1991 年- Java
1993 年- 红宝石
2000 年- C #

《BYTE》:A Brief History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We’ve come a long way from computers programmed with wires and punch cards. Maybe not

as far as some would like, though. Here are the innovations in programming.

ca. 1946

Konrad Zuse , a German engineer working alone while hiding out in the Bavarian Alps,

develops Plankalkul. He applies the language to, among other things, chess.

--------------------------------------------------------------------------------

1949

Short Code , the first computer language actually used on an electronic computing

device, appears. It is, however, a "hand-compiled" language.

--------------------------------------------------------------------------------

1951

Grace Hopper , working for Remington Rand, begins design work on the first widely

known compiler, named A-0. When the language is released by Rand in 1957, it is called

MATH-MATIC.

--------------------------------------------------------------------------------

1952

Alick E. Glennie , in his spare time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devises a

programming system called AUTOCODE, a rudimentary compiler.

--------------------------------------------------------------------------------

1957

FORTRAN --mathematical FORmula TRANslating system--appears. Heading the team is John

Backus, who goes on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LGOL and the well-known

syntax-specification system known as BNF.

--------------------------------------------------------------------------------

1958

FORTRAN II appears, able to handle subroutines and links to assembly language. John

McCarthy at M.I.T. begins work on LISP--LISt Processing.

The original specification for ALGOL appears. The specific ation does not describe how

data will be input or output; that is left to the individual implementations.

--------------------------------------------------------------------------------

1959

LISP 1.5 appears. COBOL is created by the Conference on Data Systems and Languages

(CODASYL).

--------------------------------------------------------------------------------

1960

ALGOL 60 , the first block-structured language, appears. This is the root of the

family tree that will ultimately produce the likes of Pascal. ALGOL goes on to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Europe in the mid- to late-1960s.

Sometime in the early 1960s , Kenneth Iverson begins work on the language that will

become APL--A Programming Language. It uses a specialized character set that, for

proper use, requires APL-compatible I/O devices.

--------------------------------------------------------------------------------

1962

APL is documented in Iverson’s book, A Pro gramming Language .

FORTRAN IV appears.

Work begins on the sure-fire winner of the "clever acronym" award, SNOBOL--StriNg-

Oriented symBOlic Language. It will spawn other clever acronyms: FASBOL, a SNOBOL

compiler (in 1971), and SPITBOL--SPeedy ImplemenTation of snoBOL--also in 1971.

--------------------------------------------------------------------------------

1963

ALGOL 60 is revised.

Work begins on PL/1.

--------------------------------------------------------------------------------

1964

APL\360 is implemented.

At Dartmouth University , professors John G. Kemeny and Thomas E. Kurtz invent BASIC.

The first implementation is a compiler. The first BASIC program runs at about 4:00

a.m. on May 1, 1964.

PL/1 is released.

-----------------------------------------------------------------------------

1965

SNOBOL3 appears.

--------------------------------------------------------------------------------

1966

FORTRAN 66 appears.

LISP 2 appears.

Work begins on LOGO at Bolt, Beranek, & Newman. The team is headed by Wally Fuerzeig

and includes Seymour Papert. LOGO is best known for its "turtle graphics."

--------------------------------------------------------------------------------

1967

SNOBOL4 , a much-enhanced SNOBOL, appears.

--------------------------------------------------------------------------------

1968

ALGOL 68 , a monster compared to ALGOL 60, appears. Some members of the specifications

committee--including C.A.R. Hoare and Niklaus Wirth--protest its approval. ALGOL 68

prove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ALTRAN , a FORTRAN variant, appears.

COBOL is officially defined by ANSI.

Niklaus Wirth begins work on Pascal.

--------------------------------------------------------------------------------

1969

500 people attend an APL conference at IBM’s headquarters in Armonk, New York. The

demands for APL’s distribution are so great that the event is later referred to as

"The March on Armonk."

--------------------------------------------------------------------------------

1970

Sometime in the early 1970s , Charles Moore writes the first significant programs in

his new language, Forth.

Work on Prolog begins about this time.

Also sometime in the early 1970s , work on Smalltalk begins at Xerox PARC, led by Alan

Kay. Early versions will include Smalltalk-72, Smalltalk-74, and Smalltalk-76.

An implementation of Pascal appears on a CDC 6000-series computer.

Icon , a descendant of SNOBOL4, appears.

1972

The manuscript for Konrad Zuse’s Plankalkul (see 1946) is finally published.

Denni s Ritchie produces C. The definitive reference manual for it will not appear

until 1974.

The first implementation of Prolog -- by Alain Colmerauer and Phillip Roussel --

appears.

--------------------------------------------------------------------------------

1974

Another ANSI specification for COBOL appears.

--------------------------------------------------------------------------------

1975

Tiny BASIC by Bob Albrecht and Dennis Allison (implementation by Dick Whipple and John

Arnold) runs on a microcomputer in 2 KB of RAM. A 4-KB machine is sizable, which left

2 KB available for the program.

Bill Gates and Paul Allen write a version of BASIC that they sell to MITS (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s) on a per-copy royalty basis. MITS is producing

the Altair, an 8080-based microcomputer.

Scheme , a LISP dialect by G.L. Steele and G.J. Sussman, appears.

Pascal User Manual and Report , by Jensen and Wirth, is published. Still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definitive reference on Pascal.

B.W. Kerninghan describes RATFOR--RATional FORTRAN. It is a preprocessor that allows

C-like control structures in FORTRAN. RATFOR is used in Kernighan and Plauger’s

"Software Tools," which appears in 1976.

--------------------------------------------------------------------------------

1976

Design System Language , considered to be a forerunner of PostScript, appears.

--------------------------------------------------------------------------------

1977

The ANSI standard for MUMPS --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Utility Multi-

Programming System -- appears. Used originally to handle medical records, MUMPS

recognizes only a string data-type. Later renamed M.

The design competition that will produce Ada begins. Honeywell Bull’s team, led by

Jean Ichbiah, will win the competition.

Kim Harris and others set up FIG, the FORTH interest group. They develop FIG-FORTH,

which they sell for around $20.

Sometime in the late 1970s , Kenneth Bowles produces UCSD Pascal, which makes Pascal

available on PDP-11 and Z80-based computers.

Niklaus Wirth begins work on Modula, forerunner of Modula-2 and successor to Pascal.

--------------------------------------------------------------------------------

1978

AWK -- a text-processing language named after the designers, Aho, Weinberger, and

Kernighan -- appears.

The ANSI standard for FORTRAN 77 appears.

--------------------------------------------------------------------------------

1980

Smalltalk-80 appears.

Modula-2 appears.

Franz LISP appears.

Bjarne Stroustrup develops a set of languages --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C With

Classes" -- that serve as the breeding ground for C++.

--------------------------------------------------------------------------------

1981

Effort begins on a common dialect of LISP, referred to as Common LISP.

Japan begins the Fifth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 project. The primary language is

Prolog.

--------------------------------------------------------------------------------

1982

ISO Pascal appears.

PostScript appears.

--------------------------------------------------------------------------------

1983

Smalltalk-80: The Languag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by Goldberg et al is published.

Ada appears . Its name comes from Lady Augusta Ada Byron, Countess of Lovelace and

daughter of the English poet Byron. She has been called the first computer programmer

because of her work on Charles Babbage’s analytical engine. In 1983,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rects that all new "mission-critical" applications be written in Ada.

In late 1983 and early 1984, Microsoft and Digital Research both release the first C

compilers for microcomputers.

In July , the first implementation of C++ appears. The name is coined by Rick

Mascitti.

In November , Borland’s Turbo Pascal hits the scene like a nuclear blast, thanks to

an advertisement in BYTE magazine.

--------------------------------------------------------------------------------

1984

A reference manual for APL2 appears. APL2 is an extension of APL that permits nested

arrays.

--------------------------------------------------------------------------------

1985

Forth controls the submersible sled that locates the wreck of the Titanic.

Vanilla SNOBOL4 for microcomputers is released.

Methods , a line-oriented Smalltalk for PCs, is introduced.

--------------------------------------------------------------------------------

1986

Smalltalk/V appears--the first widely av ailable version of Smalltalk for

microcomputers.

Apple releases Object Pascal for the Mac.

Borland releases Turbo Prolog.

Charles Duff releases Actor, an object-oriented language for developing Microsoft

Windows applications.

Eiffel , another object-oriented language, appears.

C++ appears.

--------------------------------------------------------------------------------

1987

Turbo Pascal version 4.0 is released.

--------------------------------------------------------------------------------

1988

The specification for CLOS -- Common LISP Object System -- is published.

Niklaus Wirth finishes Oberon, his follow-up to Modula-2.

--------------------------------------------------------------------------------

1989

The ANSI C specification is published.

C++ 2.0 arrives in the form of a draft reference manu al. The 2.0 version adds

features such as multiple inheritance and pointers to members.

--------------------------------------------------------------------------------

1990

C++ 2.1 , detailed in Annotated C++ Reference Manual by B. Stroustrup et al, is

published. This adds templates and exception-handling features.

FORTRAN 90 includes such new elements as case statements and derived types.

Kenneth Iverson and Roger Hui present J at the APL90 conference.

--------------------------------------------------------------------------------

1991

Visual Basic wins BYTE’s Best of Show award at Spring COMDEX.

--------------------------------------------------------------------------------

1992

Dylan -- named for Dylan Thomas -- an object-oriented language resembling Scheme, is

released by Apple.

--------------------------------------------------------------------------------

1993

ANSI releases the X3J4.1 technical report -- the first-draft proposal for (gulp)

object-oriented COBOL. The standard is expected to be finalized in 1997.

--------------------------------------------------------------------------------

1994

Microsoft incorporates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 into Excel.

--------------------------------------------------------------------------------

1995

In February , ISO accepts the 1995 revision of the Ada language. Called Ada 95, it

includes OOP features and support for real-time systems.

--------------------------------------------------------------------------------

1996

Anticipated release of first ANSI C++ standard .

Timeline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This is a chronological list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See also Alphabetical list, Categorical list, and Generational list; Programming

language, Computing timeline, and History of computing.

Table of contents 
1 pre 1950
2 1950
3 1960
4 1970
5 1980
6 1990
7 2000

pre 1950

   Predecessor(s)  YEAR  PRODUCT -- Developer, Company
            *  1840~ FIRST PROGRAM -- Lovelace
            *  1945  Plankalkül -- Zuse

1950

            *  1952  A-0 -- Hopper
              1954  Mark I Autocode -- Brooker
          A-0  1954  ARITH-MATIC -- Hopper
          A-0  1955  MATH-MATIC -- Hopper
          A-0  1955  FLOW-MATIC -- Hopper
          A-0  1955  FORTRAN -- Backus
              1956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nguage -- Newell, Shaw, Simon
      FLOW-MATIC  1957  COMTRAN -- Bemer
        FORTRAN  1958  FORTRAN II -- Backus
        FORTRAN  1958  Algol 58
            *  1959  LISP McCarthy
1960

FLOW-MATIC COMTRAN  1960  COBOL The Codasyl Committee
         ALGOL  1960  Algol 60
         ALGOL  1960  JOSS
      FORTRAN II  1962  FORTRAN IV
            *  1962  APL -- Iverson
        ALGOL60  1962  Simula
      FORTRAN II  1962  SNOBOL -- Griswold, et al.
        ALGOL60  1963  CPL -- Barron, Strachey, et al.
        SNOBOL  1962  SNOBOL3 -- Griswold, et al.
       CPL LISP  1964  COWSEL Burstall, Popplestone
        ALGOL60  1964  /A> IBM team
  FORTRAN II, JOSS  1964  BASIC -- Kemeny and Kurtz
      FORTRAN II  1966  FORTRAN IV
          LISP  1966  ISWIM Landin
        ALGOL60  1966  CORAL66 Real Time version of Algol 60
          CPL  1967  BCPL -- Richards
    Fortran LISP  1967  MUMPS --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Simula  1967  Simula67
        SNOBOL3  1967  SNOBOL4 -- Griswold, et al.
        Algol60  1968  ALGOL 68 -- Wijngaarten, et al.
        COWSEL  1968  POP-1 -- Burstall,  Popplestone
              1968  Forth -- Moore (first paper, 1970)
          Lisp  1968  Logo -- Papert

1970

        POP-1  1970  POP-2
        ALGOL60  1971  Pascal -- Wirth, Jensen
       Simula67  1972  Smalltalk Environment -- Smalltalk--Digitalk
        B BCPL  1972  C -- Ritchie
            *  1973  PROLOG -- Colmeraurer
         BASIC  1973  COMAL
          LISP  1975  Scheme -- Sussman, Steele
         BASIC  1975  Altair BASIC -- Gates, Allen
      C FORTRAN  1976  RATFOR -- Kernighan
         MUMPS  1977  X11.1 ANSI Standard MUMPS
      FORTRAN IV  1978  FORTRAN77
          ( *  1978  VISICALC -- Bricklin, Frankston)
       C SNOBOL  1979  Awk -- Aho, Kernighan
          ( *  1979  VULCAN DBASE-II -- Ratliff )
        Algol68  1979  Green -- Ichbiah et al., US Dept of Defense

1980

      C Simula67  1980  C with Classes -- Stroustrup
       Simula67  1980  Smalltalk-80 -- Digitalk
         Green  1983  Ada -- US Dept of Defense
   C with Classes  1983  C++ -- Stroustrup
        Pascal  1983  Turbo Pascal -- Hejlsberg
           *  1984  Standard ML ML = Meta-Language
      1977MUMPS  1985  1984 MUMPS
        ( dBase  1984  CLIPPER -- Nantucket )
        ( dBase  1985  PARADOX -- Borland )
       Simula67  1986  Eiffel -- Meyer
          ( *  1987  HyperCard -- Apple )
          ( *  1987  SQL-1 )
          Awk  1987  Perl -- Wall
        MATLAB  1988  Octave
      dBase-III  1988  dBaseIV
       Awk Lisp  1988  Tcl -- Ousterhout
    Turbo-Pascal  1989  Turbo-Pascal+OOP -- Borland
            C  1989  Standard C -- ANSI X3.159-1989 (adopted by ISO in 1990)
  Pascal Modula-II  1989  OBERON -- Wirth

1990

              1990  Haskell
      1984MUMPS  1990  1990 MUMPS     
              1991  Python -- van Rossum
              1991  Q
        ( SQL-1  1992  SQL-2 )
  Turbo-Pascal OOP  1992  Borland Pascal
              1993  Brainfuck -- Mueller
   Perl Smalltalk  1993  Ruby
              1993  Lua
        Ada 83  1995  Ada 95 -- ISO
   Borland Pascal  1995  Delphi(1) -- Borland
  C++ Internet OOP  1995  Java -- Sun Microsystems
      1990MUMPS  1995  1995 MUMPS
   Standard ML,84  1997  SML’97 
         PHP 3  1997  PHP
          C++  1998  C++98 -- ANS/ISO Standard C++

              2000  Joy -- von Thun
    C C++ COM Java 2000  C# -- Microsoft
      DELPHI(5)  2001  KYLIX -- Borland
      Whitespace 2003  Whitespace -- Brady and Morris
--------------------------------------------------------------------------------
Things with unknown or questionable dates:
            *  197?  sh (Bourne Shell) -- Bourne
           sh  19??  ksh (Korn Shell) -- Korn
          ksh  199?  zsh (Z Shell)
       HyperCard 199?  AppleScript -- Apple
            * 1990  Self -- Sun Microsystems Inc
       Self Java 199?  LiveScript -- Brendan Eich, Netscape (Self inspired, made for

Java interactions)
      LiveScript 1995  javascript -- Netscape
      javascript 1997  ECMAScript -- ECMA TC39-TG1
              2003  Rikstation


\● 电脑病毒发展历史和常识

最早由冯·诺伊曼提出一种可能性----现在称为病毒,但没引起注意。

1975 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 (John Brunner) 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Shock

Wave Rider) 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

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1977 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 (Thomas.J.Ryan) 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 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

后控制了 7,000 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

1983 年 11 月 3 日,弗雷德·科恩 (Fred Cohen) 博士研制出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的

破坏性程序,伦·艾德勒曼 (Len Adleman) 将它命名为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es),并在每

周一次的计算机安全讨论会上正式提出,8 小时后专家们在 VAX11/750 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第一

个病毒实验成功,一周后又获准进行 5 个实验的演示,从而在实验上验证了计算机病毒的存在。

1986 年初,在巴*斯坦的拉合尔 (Lahore),巴锡特 (Basit) 和阿姆杰德(Amjad) 两兄弟经营着

一家 IBM-PC 机及其兼容机的小商店。他们编写了Pakistan 病毒,即Brain。在一年内流传到了世

界各地。

1988 年 3 月 2 日,一种苹果机的病毒发作,这天受感染的苹果机停止工作,只显示“向所有苹

果电脑的使用者宣布和平的信息”。以庆祝苹果机生日。

1988 年 11 月 2 日,美国六千多台计算机被病毒感染,造成 Internet不能正常运行。这是一次

非常典型的计算机病毒入侵计算机网络的事件,迫使美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国防部成立了计算机

应急行动小组。这次事件中遭受攻击的包括 5 个计算机中心和 12 个地区结点,连接着政府、大

学、研究所和拥有政府合同的 250,000 台计算机。这次病毒事件,计算机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

9600 万美元。这个病毒程序设计者是罗伯特·莫里斯 (Robert T.Morris),当年 23 岁,是在康

乃尔 (Cornell) 大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

罗伯特·莫里斯设计的病毒程序利用了系统存在的弱点。由于罗伯特·莫里斯成了入侵 ARPANET

网的最大的电子入侵者,而获准参加康乃尔大学的毕业设计,并获得哈佛大学 Aiken 中心超级用

户的特权。他也因此被判 3 年缓刑,罚款 1 万美元,他还被命令进行 400 小时的新区服务。

1988 年底,在我国的国家统计部门发现小球病毒。


注:在此文中,把蠕虫、我们常提的病毒定为病毒不同种类。
www.chinakv.com,2000-11-01)

你可知道,电脑病毒的概念来自一场游戏?
● 电脑病毒的起源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

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

病毒程序的蓝图。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会有这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序。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

(Shock Wave Rider)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

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

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 7,000 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 虚拟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东西,在几年

后终于逐渐开始成为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很无聊的玩起

一种游戏:彼此撰写出能够吃掉别人程序的程序来互相作战。这个叫做"磁芯大战"(core war)的

游戏,进一步将电脑病毒"感染性"的概念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统下,写了一

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

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

体成形。

  不过,这种具备感染与破坏性的程序被真正称之为"病毒",则是在两年后的一本《科学美国人

》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专栏作家在讨论"磁芯大战"与苹果二型电脑(别

怀疑,当时流行的正是苹果二型电脑,在那个时侯,我们熟悉的PC根本还不见踪影)时,开始把这

种程序称之为病毒。从此以后我们对于这种具备感染或破坏性的程序,终于有一个"病毒"的名字可

以称呼了。

第一个真正的电脑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终于诞生了(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一般而

言,业界都公认这是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电脑病毒始祖。这个病毒程序是由一对巴*斯坦兄弟:巴

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电脑的商店,由于当地

盗拷软件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软件被任意盗拷。只要有人盗拷

他们的软件,C-BRAIN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盘剩余空间给吃掉。

  这个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后来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为蓝图,制作出一些变

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创作,也纷纷出笼,不仅有个人创作,甚至出现不少创作集团(如

NuKE,Phalcon/Skism,VDV)。各类扫毒、防毒与杀毒软件以及专业公司也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

病毒创作与反病毒程序,不断推陈出新,如同百家争鸣。

DOS时代的著名病毒

  所谓"DOS时代的病毒",意思是说这是从DOS时代就有的老古董,诸位读者可别以为您现在已经

进入Windows 95/98的年代,就不会感染DOS时期的病毒。其实由于Windows 95/98充其量不过是一

套架构在DOS上的操作系统,因此即使是处在Windows 95/98之下,一不小心还是会惹火上身的!

  耶路撒冷(Jerusalem)
  这个古董级病毒其实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别称,叫做"黑色星期五"。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趣的别称

?道理很简单:因为只要每逢十三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这个病毒就会发作。而发作时将会终止所

有使用者所执行的程序,症状相当凶狠。

  米开朗*罗(Michelangelo)
  米开朗*罗的名字,对于一些早一点的电脑使用者而言,真可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著名

的原因除了它拥有一代艺术大师米开朗*罗的名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杀伤力惊人:每年到了3月

6日米开朗*罗生日(这也就是它为什么叫做"米开朗*罗"的原因)时,这个病毒就会以Format硬

盘来为这位大师祝寿。于是乎,你辛苦建立的所有资料都毁于一旦,永无翻身之日。

  猴子(Monkey)
  Monkey据说是第一个"引导型"的病毒,只要你使用被Monkey感染过的系统软盘开机,病毒就会

入侵到你的电脑中,然后伺机移走硬盘的分区表,让你一开机就会出现"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的信息。比起"文件型"病毒只有执行过受感染文件才会中毒的途径而言,Monkey的

确是更为难缠了。

  音乐虫病毒(Music Bug)
  这个发作时会大声唱歌,甚至造成资料流失、无法开机的病毒,正是台湾土产的病毒。所以,

当你听到电脑自动传来一阵阵音乐声时,别以为你的电脑比别人聪明,那很有可能是中毒了。
  其实这种会唱歌的病毒也不少,有另一个著名的病毒(叫什么名字倒忘了)发作时还会高唱着

"两只老虎"呢!

  DOS时期的病毒,种类相当繁杂,而且不断有人改写现有的病毒。到了后期甚至有人写出所谓

的"双体引擎",可以把一种病毒创造出更多元化的面貌,让人防不胜防!而病毒发作的症状更是各

式各样,有的会唱歌、有的会删除文件、有的会Format硬盘、有的还会在屏幕上显出各式各样的图

形与音效。不过幸运的 是,这些DOS时期的古董级病毒,由于大部分的杀毒软件都可以轻易地扫除

,所以杀伤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Windows时期的来临

  随着Windows 3.1在全球的风行,正式宣告了个人电脑操作环境进入Windows时代。紧接着,

Windows 95/98的大为畅销,使得现在几乎所有个人电脑的操作环境都是在Windows状态下。而在

Windows环境下最为知名的,大概就属"宏病毒"与"32位病毒"了。

  宏病毒
  随着各种Windows下套装软件的发展,许多软件开始提供所谓"宏"的功能,让使用者可以用"创

造宏"的方式,将一些繁琐的过程记录成一个简单的指令来方便自己操作。然而这种方便的功能,

在经过有心人士的设计之后,终于又使得"文件型"病毒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传统的文件型病毒只

会感染后缀为exe和com的执行文件,而宏病毒则会感染Word、Excel、AmiPro、Access等软件储存

的资料文件。更夸张的是,这种宏病毒是跨操作平台的。以Word的宏病毒为例,它可以感染DOS、

Windows 3.1/95/98/NT、OS/2、麦金塔等等系统上的Word文件以及通用模板。
  在这些宏病毒之中,最为有名的除了后面要讲的Melissa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Taiwan NO.1B 。

这个病毒的发作情形是:到了每月的十三号,只要您随便开启一份Word文件,屏幕上会出现一对话

窗口,询问你一道庞杂的算数题。答错的话(这种复杂的算数大概只有超人可以很快算出来吧)就

会连续开启二十个窗口,然后又出现另一道问题,如此重复下去,直到耗尽系统资源而死机为止。
  虽然宏病毒有很高的传染力,但幸运的是它的破坏能力并不太强,而且解毒方式也较容易,甚

至不需杀毒软件就可以自行手动解毒。

  32位病毒
  所谓"32位病毒",则是在Windows 95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态文件型病毒,它虽然同样是感染

exe执行文件,但是这种病毒专挑Windows的32位程序下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去年大为流行的CIH

病毒了。
  CIH病毒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可以把自己的本体拆散塞在被感染的文件中,因此受感染的文件

大小不会有所变化,杀毒软件也不易察觉。而最后一个版本的CIH病毒,除了每个月26日发作,将

你的硬盘Format掉之外,有时候还会破坏主板BIOS内的资料,让你根本无法开机!虽然目前大部分

的杀毒软件都有最新的病毒码可以解决这只难缠的病毒,不过由于它的威力实在强大,大家还是小

心为上。(CIH又可能在今年4月26发作,你不会有事吧?)

Internet的革命

  有人说Internet的出现,引爆了新一波的信息革命。因为在因特网上,人与人的距离被缩短到

极小的距离,而各式各样网站的建立以及搜寻引擎的运用,让每个人都很容易从网络上获得想要的

信息。

  Internet的盛行造就了信息的大量流通,但对于有心散播病毒、盗取他人帐号、密码的电脑黑

客来说,网络不折不扣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渠道。也因此,我们这些一般的使用者,虽然享受到

因特网带来的方便,同时却也陷入另一个恐惧之中。

病毒散播的新捷径

  由于因特网的便利,病毒的传染途径更为多元化。传统的病毒可能以磁盘或其他存储媒体的方

式散布,而现在,你只要在电子邮件或ICQ中,夹带一个文件寄给朋友,就可能把病毒传染给他;

甚至从网络上下载文件,都可能收到一个含有病毒的文件。

  不过虽然网络使得病毒的散布更为容易,但其实这种病毒还是属于传统型的,只要不随便从一

些籍籍无名的网站下载文件(因为有名的网站为了不砸了自己的招牌,提供下载的文件大都经过杀

毒处理),安装杀毒软件,随时更新病毒码,下载后的文件不要急着执行,先进行查毒的步骤(因为

受传统病毒感染的程序,只要不去执行就不会感染与发作),多半还是可以避免中毒的情形产生。

第二代病毒的崛起

  前面所谈的各式各样的病毒,*本上都是属于传统型的病毒,也就是所谓"第一代病毒"。会有

这样的称呼方式,主要是用来区分因为Internet蓬勃发展之后,最新出现的崭新病毒。这种新出现

的病毒,由于本质上与传统病毒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就有人将之称为"第二代病毒"。

  第二代病毒与第一代病毒最大的差异,就是在于第二代病毒传染的途径是*于浏览器的,这种

发展真是有点令人瞠目结舌!

  原来,为了方便网页设计者在网页上能制造出更精彩的动画,让网页能更有空间感,几家大公

司联手制订出Active X及Java的技术。而透过这些技术,甚至能够分辨你使用的软件版本,建议你

应该下载哪些软件来更新版本,对于大部分的一般使用者来说,是颇为方便的工具。但若想要让这

些网页的动画能够正常执行,浏览器会自动将这些Active X及Java applets的程序下载到硬盘中。

在这个过程中,恶性程序的开发者也就利用同样的渠道,经由网络渗透到个人电脑之中了。这就是

近来崛起的"第二代病毒",也就是所谓的"网络病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目前常见的第二代病毒,其实破坏性都不大,例如在浏览器中不断开启窗口的"窗口炸弹",带

着电子计时器发出"咚咚"声的"闹闹熊"等,只要把浏览器关闭后,对电脑并不会有任何影响。但随

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也难保不会出现更新、破坏性更大的病毒。

  只是,我们也不需要因为这种趋势而太过悲观,更不用因噎废食地拒绝使用电脑上网。整个电

脑发展史上,病毒与杀毒软件的对抗一直不断的持续进行中,只要小心一点,还是可以愉快地畅游

在因特网的世界里。

本文来自暮鼓晨钟-河工论坛『www.hgbbs.com』原帖地址:

http://www.hgbbs.com/bbs/viewthread.php?tid=58869&fromuid=0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2577&do=blog&id=256821
您可能有感兴趣的文章
郭盛华,是IT界的吕布吗?

郭盛华现身北京机场,颇有IT男的风范,网友:疑似被招安了

国内外知名IT科技博客

人物访谈

从筚路蓝缕到手握未来:在云栖大会回望中国IT产业的三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