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IDDD 实现领域驱动设计-理解限界上下文》
距离上一篇有几天时间了,《实现领域驱动设计》第三章的内容都是围绕一个词-上下文映射图,我大概断断续续看了几天,总共看了两遍,但模模糊糊也不是很理解,不像前两章有一个可以触动我的地方,但有很多概念是蛮重要的,这篇没有自己的理解,大部分都是整理上下文映射图及其相关概念。
可以看作是示例上下文,大家在画上下文映射图的时候可以参照一下,后面的大部分概念,也都围绕它展开。
-
上下文映射图(Context Map):可以进行拆分理解,上下文指的就是限界上下文,映射的意思就是关联、联系,就像 ORM 中,对象与关系的映射,图就是把限界上下文之间的关联与联系表现出来,具体的展示就是类似上面的图。
-
合作关系(Partnership):如果两个限界上下文的团队要么一起成功,要么一起失败,要么一起成功,此时他们需要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他们需要一起协调开发计划和集成管理。两个团队应该在接口的演化上进行合作以同时满足两个系统的需求。应该为相互关联的软件功能定制好计划表,这样可以确保这些功能在同一个发布中完成。
-
共享内核(Shared Kernel):对模型和代码的共享将产生一种紧密的依赖性,对于设计来说,这种依赖性可好可坏。我们需要为共享的部分模型指定一个显式的边界,并保持共享内核的小型化。共享内核具有特殊的状态,在没有与另一个团队协商的情况下,这种状态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应该引入一种持续集成过程来保证共享内核和通用语言的一致性。
-
客户方-供应方开发(Customer-Supplier Development):当两个团队处于一种上游-下游关系时,上游团队可能独立于下游团队完成开发,此时下游团队的开发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上游团队的计划中,我们应该顾及到下游团队的需求。
-
遵奉者(Confoemist):在存在上游-下游的关系的两个团队中,如果上游团队已经没有动力提供下游团队之所需,下游团队便孤立无援了。出于利于他主义,上游团队可能向下游团队做出种种承诺,但是有很大的可能是:这些承诺是无法实现的。下游团队职能盲目的使用上游团队的模型。
-
防腐层(Anticorruption Layer):在集成两个设计良好的限界上下文时,翻译层可能很简单,甚至可能很优雅的实现。但是,当共享内核、合作关系或客户方-供应方关系无法顺利实现时,此时的翻译将变得复杂。对于下游客户来说,你需要根据自己的领域模型创建一个单独的层,该层作为上游系统的委派向你的系统提供功能。防腐层通过已有的接口与其他系统交互,而其他系统只需要做很小的修改,甚至无须修改。在防腐层内部,它在你自己的模型和他方模型之间翻译转换。
-
开放主机服务(Open Host Service):定义一种协议,让你的子系统通过该协议来访问你的服务。你需要讲该协议公开,这样任何想与你集成的人都可以使用该协议。在有新的集成需求时,你应该对协议进行改进或扩展。对于一些特殊的需求,你可以采用一次性的翻译予以处理,这样可以保持协议的简单性和连贯性。
-
发布语言(Published Language):在两个限界上下文之间翻译模型需要一种公用的语言。此时你应该使用一种发布出来的共享语言来完成集成交流。发布语言通常与开放主机服务一起使用。
-
另谋他路(SpeparateWay):在确定需求时,我们应该做到坚决彻底。如果两套功能没有显著的关系,那么它们是可以被完全解耦的。集成总是昂贵的,有时带给你的好处也不大。声明两个限界上下文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这样使得开发者去另外寻找简单的、专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
大泥球(Big Ball of Mud):当我们检查已有系统时,经常会发现系统中存在混杂在一起的模型,它们之间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此时你应该为整个系统绘制一个边界,然后将其归纳在大泥球范围之列。在这个边界之内,不要尝试使用复杂的建模手段来化解问题。同时,这样的系统有可能会向其他系统蔓延,你应该对此保持警觉。
微信公众号:你好架构
出处:http://www.cnblogs.com/xishuai/
公众号会不定时的分享有关架构的方方面面,包含并不局限于:Microservices(微服务)、Service Mesh(服务网格)、DDD/TDD、Spring Cloud、Dubbo、Service Fabric、Linkerd、Envoy、Istio、Conduit、Kubernetes、Docker、MacOS/Linux、Java、.NET Core/ASP.NET Core、Redis、RabbitMQ、MongoDB、GitLab、CI/CD(持续集成/持续部署)、DevOps等等。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