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似乎已经走进深水区,每往前走一步都会触碰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年互联网巨头们扎堆儿搞社区团购被骂“与民争利”的事儿咱就不提了,毕竟科技含量实在太低。
可但凡有些科技含量的行业,哪一个不在朝着智能化发展?而所谓智能化客观上表现为无人化。
新一代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原来的公交车是有售票员的,原来的收费站是有收费员的。下一代年轻人可能会不知道,原来的出租车是有司机的。
而眼下的问题是,当无人驾驶出租车驶向街头时,全国的网约车司机们深刻意识到了失业危机,再次破口大骂科技公司“与民争利”。
科技不能不发展,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司机不能丢了饭碗,毕竟民生问题是最大的社会问题,而就业又是民生的核心问题。
看起来这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但如果这么看问题,就等于把科技发展放在了民生的对立面。而事实上,二者并不对立,反而统一。
想当年网约车平台上线时,全国出租车行业如临大敌,各地出租车司机联合罢工围堵网约车平台办公场所,简直要闹翻天。
十年过去了,出租车司机不仅没有失业反而有了更多选择,充分竞争之下,整个行业风气还得到净化了。
有人可能会说当年网约车和出租车的矛盾不可与今日无人驾驶汽车与全体出租车的矛盾相提并论。原因是网约车平台增加了就业,而无人驾驶汽车则会减少就业。
这么说的人大概只看到了无人驾驶汽车,没看到无人驾驶汽车背后庞大的产业链条及其带来的新增就业岗位。
无人驾驶的实现不是单车智能就能够做到的,更关键的是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的智能化,包括且不限于道路的改造。而一切基建最终将惠及民生。
无论从中国还是全球来看,无人驾驶汽车逐步进入出租车市场已是大势所趋。
就国内而言,武汉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投入运营了,上海已经发放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牌照,北京明确表示支持无人驾驶进入出租车市场。
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传统出租车司机的生计无疑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将是一个下岗再就业的过程,也将是一个就业转移的过程。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事情推进得过于激烈。
比如,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定价问题。目前来看,已投入运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价格优惠之后仅仅是经济型网约车的一半。
这样的定价对网约车司机而言无疑带有非常大的“侵略性”。这一方面有利于无人驾驶出租车迅速占领市场,另一方面也极其容易引发传统网约车群体的不满。
每一个司机背后都有一个渴望通过辛勤劳动换来幸福生活的家庭,产业变革的推动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缓冲空间,而不是激烈的冲击。
我们应该关注司机群体的生计问题,因为关心他们其实也是在关心我们的自己。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之下,面临再就业的何止是司机呢?
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导致许多行业从业者都笼罩在失业的危机之下。但我仍然要说,科技的发展在导致失业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就业,而且新的就业岗位总是比旧的更进步。
从历史来看,机器能做的事越多,人类手工劳作的比例就越小。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类逐步研发和使用工具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的历史。
二十年前我从农村出来,那个时候农业几乎全部靠手工,现在从播种、施肥、灌溉到收割、运输,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过去手工劳作的往事简直不堪回首。
现在,大量农民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情形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农机的轰鸣作响。
农民们去哪儿了呢?进城务工或打打零工,这就是就业转移的过程。我们绝不可能因此说科技的发展抢走了农民的饭碗。
几年前我到一家大型物流仓储中心参观,20万平米的仓库里看不到几个人影,分拣、包装几乎全部由机器来完成,连搬运货物的叉车都是无人叉车。
身处这样的智慧仓储之中,绝大多数人都会感慨科技的发展,但也免不了有人叹息:唉,这些机器导致了多少人失业啊!
时代在变迁,科技在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遭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要做。人永远无法让时代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时代。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互联网消息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